•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我在B站學古文

2021-06-03 08:46: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只要你閃現出有心向學的小火花,系統就會牢牢幫你抓住,“乖巧”地送上更多“勸學”內容。

  不知從何時起,B站已成為我的“時間殺手”主力。百無聊賴的時候,可以在這裡刷刷溫馨治愈的生活類vlog;週末做家務時,經典輪播劇足以幫我對抗瑣碎和枯燥。只是有時望著娛樂指數過高、太過缺乏營養的歷史播放記錄,我也不免怨念地發現:稍不留意,這位主力就幫我“誤殺”了太多時間。

  好在精準推送還有另外一面:只要你閃現出有心向學的小火花,系統就會牢牢幫你抓住,“乖巧”地送上更多“勸學”內容。於是,在看過幾段魏晉軼事和詩經講解視頻後,我的B站頁面也實現了畫風突變,文化指數蹭蹭往上升。

  “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這一偶然的發現,仿佛將我引入了一片芳草鮮美的桃花源,在那裏,四處都是古典文化之美。

  最先讓我入坑的,是一段用58分鐘“感人時長”精講王勃《滕王閣序》的視頻。當文徵明用行書寫就的《滕王閣序》徐徐展開,一陣清新自信之風撲面而來,與原作文風交相輝映。每一個字都是那麼飄逸舒展,連結起來又毫無割裂阻滯之感,仿佛自帶一種讓觀者安靜下來的力量。看慣了過於橫平豎直的印刷體文字,這樣有心的呈現方式足以讓人屏息凝神,一秒進入原作描摹的意境之中。

  同系列視頻中,也不難看出這位UP主的精選與巧思:講前《赤壁賦》,用的是蘇軾本人的書法長卷真跡,與文章的通透暢達之感合而為一;聊《洛神賦》,選的是趙孟頫的行書,通篇的妍美灑脫意蘊,在“翩若驚鴻,矯若遊龍”八個字中達到形神兼備的極致。我想,這也是此類人文類視頻吸引受眾的關鍵所在:不是照搬課堂,也不是將各類炫目特效無序堆疊,一切元素安排的精髓,或許正在於“得當”二字。

  《滕王閣序》是中學就接觸過的文學作品,那句著名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也曾使無數人體會到近乎直覺的美感。可即便熟讀成誦,我依舊有一種似懂非懂、並未通透的感覺:“開篇即出氣勢”的結論是如何得出的?“鄴水朱華”怎麼會與“臨川之筆”放在一起?“雁陣驚寒”,又為何會“聲斷衡陽之浦”?很多時候,這些對古文的疑問都被知識的局限和不求甚解的態度一帶而過了。論百讀不厭,朱自清曾這樣解釋過:“經典給人知識,教給人怎樣做人,其中有許多語言的、歷史的、修養的課題,有許多注解,此外還有許多相關的考證,讀上百遍,也未必能夠處處貫通,教人多讀是有道理的。”

  看完那段旁徵博引、逐字逐句解讀的視頻後,我也恍然發現,這篇“傳統知識點密集到爆炸”的神作中,的確充滿了“億點細節”:“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兩句看似普通,可明白了南昌地名的歷史沿革,知曉了古代二十八星宿與地理分野的對應關係,才能真正感受到起首兩句在時空兩個層面呈現的開闊氣勢;驚寒之雁之所以會“聲斷衡陽之浦”,是因為傳説北雁南飛,至衡山回雁峰而止,遇春而還;“慕宗愨之長風”,用的是“願乘風破萬里浪”的典故;就連看起來最簡單的“錦鱗游泳”四個字,其實也是描摹了魚在水中浮行和潛行兩種狀態,充滿動態與生機……如果把這些背景和解釋通通作為註釋寫到紙上,也許沒看幾頁便會昏昏欲睡了,而視頻中妙趣橫生、詳略得當的講解,則能讓人對這些經典重新燃起熱情,隨後還會翻開《古文觀止》仔細品讀。

  彈幕與留言的參與感,激活了創作者與受眾的奇妙互動關係。這其中,有彼此會心的幽默和打趣,比如又見乾隆皇帝蓋的三方大印,UP主會無奈地吐槽一句“著名的十全老人三件套”,而彈幕裏則會戲稱這是古代版“一鍵三連”;讀到“客有吹洞簫者”,一句“自帶BGM”的點評讓人忍俊不禁;親眼看到《寒食帖》中蘇軾扁扁的字體和旁邊黃庭堅的題跋,大家也紛紛表示原來他們互懟的“石壓蛤蟆”和“樹梢挂蛇”是那麼貼切。畢竟普通人學習古文,本就不必一直正襟危坐。當然,遇到對用典存有疑議的地方,大家也會饒有興致地分析起每個典故的原委和相關性,頗有一種“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的意味。

  “評價的眼光起于感性,卻不可長期停留于感性。”對我來説,不時翻看古文後的一大感悟,是增加了自己對於所見事物的理解力和感知力。今年五一期間,我和家人一同登山,為的是一睹當地宣傳的杜鵑花谷盛景。怎料一場急雨過後,杜鵑花大多殘落一地,反倒是一旁淡紫色的泡桐樹花獨自盛開,獨有一份沉靜安然的美感。回家之後,滿樹桐花與一地杜鵑花瓣的對比景象一直在我頭腦中徘徊不去。直到翻到那句“等閒春過三分二,憑仗桐花報與知。”才恍然發現,原來對於桐花與時節的關係,古人早已洞悉並劇透了。(任冠青)

[責任編輯:李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