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在這兒》片長88分鐘,70分靠修復
《歲月在這兒》“根深葉茂”版海報。
市民正在百貨大樓購物。
正在科研攻關的袁隆平院士。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迎接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等聯合出品,新京報等聯合製作了珍貴影像紀錄電影《歲月在這兒》。影片將於5月28日全國公映。影片以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典藏的紀錄影片為素材,從1948年的“三大戰役”到201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以編年體的方式記錄了黨、國家和人民走過的不平凡歲月。該片總導演郭本敏説,88分鐘的電影用了將近一個小時的篇幅去呈現上世紀80年代以前的歷史,來記錄國家的變化。並且,為了給觀眾呈現出最好的歷史影像,電影還專門請了膠片修復團隊,整個修復時長有70分鐘,大概17萬幀畫面。
80年代之前影像約有1小時
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以下簡稱“新影廠”)的前身是成立於1938年的延安電影團,它一直以紀錄影片的方式記錄著共和國發展的歷史進程。從1949年起,新影廠擔負起拍攝《新聞簡報》(每次電影放映之前都會播放的一段紀錄新聞)的重任,每週出一期,這對於老一輩的人來説,有著極為特殊的記憶。
為了記錄下珍貴的歷史鏡頭,新影廠的紀錄電影攝影師就像戰士一樣,記錄下了黨和國家早年的發展變化。總導演郭本敏説,影片開頭有一個致敬環節,把九位犧牲的紀錄電影攝影師編在了片子裏,感謝他們的付出,他們有的犧牲在解放戰爭戰場、抗美援朝戰場,有的在進軍西藏時犧牲,有的在萬隆會議包機爆炸中遇難,有的在攀登珠峰時犧牲……“前輩們拿生命和青春來記錄歷史,這些鏡頭能留下來非常不容易,要向觀眾傳達出來”,郭本敏覺得,應該向他們致敬。
郭本敏説,上世紀80年代以前的影像資料,對現在的年輕人來説,其實很多都是非常新鮮的,他們可能在一些節目上看過一些零散的鏡頭,但是這麼大規模的集中展現的機會很少。“很多年輕人對過去的歷史可能不是特別清楚,所以,我們用了將近一個小時的時長去展現上世紀80年代以前的歷史,來記錄國家的變化,這些鏡頭對他們的吸引力應該是非常強的。”
修復70分鐘17萬幀畫面
新影廠的資料庫中有大量資料帶,有的膠片已經做過數字化,就可以直接拿過來用,如果還沒有數字化,需要先做膠轉數或者膠轉磁。因為資料庫的素材量極其龐大,郝蘊、劉洋、劉幗軼和鄭偉四位導演在資料庫裏趴了三個月,每天就是看資料。
在採訪中,劉洋導演説,因為過去的老膠片時間太久,畫面會有一些劃痕、抖動和虛焦的現象,所以,新影廠還專門找了修復團隊做了膠片修復工作。全片88分鐘,整個修復的時長有70分鐘,大概17萬幀畫面,修復團隊加班加點,最終逐幀修復完成。
希望有更多年輕人看這部片
著名聲樂教育家,原解放軍藝術學院教授孟玲説,希望把這部紀錄片作為黨史教育的一個教材,拿到學校、工廠、單位,好好讓大家學習學習,每個中學生甚至小學生都應該看一下,讓他們充分了解歷史,相較于書本上的知識,88分鐘的影像會更加生動。
在1998年央視版《水滸傳》中飾演魯智深的著名演員臧金生也提到,希望學校能夠包場去支援這部紀錄片。電影最讓他感動的是,“片中表現出了中華民族的奮鬥精神和魂魄,而現在很多年輕人缺乏這種精神,可以讓他們進到電影院去感受,呼喚人們最質樸的民族精神。”他認為創作者製作這部紀錄片的本意,是要留下歷史影像,讓中華民族的精神代代相傳,讓中華民族的血脈不要有血栓,不要有梗塞,希望讓後來者能夠看到先輩們創造歷史的痕跡。
在《隱秘而偉大》中飾演警局副局長的演員王超説,這部紀錄片給他更多的感受是讓他懷念父輩,懷念他們建立的功勳,他們付出的心酸和努力,包括新影人為了留下歷史影像,20多歲就付出了生命。“這部片子真正的教育意義是,讓現在的年輕人了解歷史,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麼來的。”
用點滴細節打動觀眾
電影《歲月在這兒》最令人震撼和感動的是槍林彈雨之下,炮火連天的轟炸中記錄的真實影像,是幾代戰地攝影記者冒著九死一生的危險的真實記錄。他們出生入死,用英勇無畏的敬業獻身精神,為我們後輩留下了這些珍貴的共和國影像。
除了震撼人心的重大事件經典瞬間,影片中還記錄了許許多多的點滴細節,樸實無華的鏡頭展現了過去每一個階段中國人的面貌風采。影片裏給人印象深刻的不僅有踩著高蹺的群眾迎接解放軍進山海關,還有在剛剛解放的城市街頭,為解放軍戰士端來蔬菜的大娘,解放軍戰士堅持不收,然而趁著炊事員不注意,大娘將菜倒進鍋裏,生動地體現了人民群眾對子弟兵的真心擁護;還有第一屆“春晚”大聯歡,梅蘭芳、錢學森、郭沫若等大師雲集的場面,令人大開眼界。除此之外,第一批女飛行員、女火車司機、女船長、當年支援過紅軍又來幫助鐵道兵修鐵路的老船工、鐵人王進喜、南京長江大橋工地的潛水員、一抓準的售貨員張秉貴、有著兩個夢想的袁隆平、天眼總工程師南仁東等無數英雄楷模都彰顯出創造歷史的時代力量,令人振奮無比。
電影《歲月在這兒》還原全民記憶于大銀幕之上,帶來無數淚目瞬間。讓時間和空間相逢、讓不同的青春相約、讓彼時和此時對話、讓家國記憶和個體記憶相連,每一段影像都是燃爆點。
采寫/新京報記者 滕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