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清明節:別樣清明一樣情
中新社北京4月4日電 (劉大煒)清明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在臺灣,早先也有“清明不回厝無祖”的説法。新冠肺炎暴發以來,臺灣民眾過節方式雖發生改變,對親人的思念與敬意卻同樣莊重。
往年清明節,島內都會出現大規模的人口流動和返鄉高潮。對於臺灣民眾來説,今年清明節較往年大為不同。4月2日,臺灣清明連假首日,臺鐵“太魯閣號”發生出軌事故,造成人員傷亡。全臺自3日起降半旗三日以示悼念追思。事故的發生同樣牽動兩岸民眾的心,許多在大陸的臺胞紛紛第一時間了解情況、寄託哀思。
中華青年經貿交流協會理事長李偉國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説,得知事故發生後,自己跟身邊的臺灣朋友立即聯繫島內親友,了解事故的進展,也在社交媒體上為傷亡鄉親祈福、助力、哀悼,與島內民眾共體時艱。
他説:“每逢佳節倍思親,尤其是今年發生這樣的事故,我對家的思念更深。但由於假期時間和防疫考慮,今年清明我還是留在大陸過。”
據臺媒報道,臺灣今年清明節掃墓的人潮自4月2日開始。為防範祭掃人流加劇新冠疫情擴散,清明假期以來,全臺各地採取相應分流和防控措施,推廣網上祭拜,不少墓園和家族祠堂取消大規模的法會或祭祀大會,有的縣市,比如嘉義市,則停止開放市內所有的納骨塔。
除重視防疫,臺當局環保部門也在節前倡導民眾採取綠色、環保的方式掃墓祭祖,受到民眾的響應。據了解,清明假期到來前,提前掃墓的民眾帶動花卉市場中菊花、香水百合與劍蘭等祭祖花卉的熱銷。新北市板橋花市自治會理事長林建宏表示,近年來因殯葬方式與社會觀念改變,康乃馨、滿天星等也成為熱門的掃墓用品,各種花卉都能表達慎終追遠的敬意。
臺青高碩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臺灣過清明節最主要的習俗還是回鄉祭祖。往年自己家掃墓祭拜時帶的金紙、香燭都是直接燒的,但近幾年金紙這類物品都會放到公墓設置的定點回收處。往年私家車前往公墓也被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選擇所替代。
為協助民眾低碳掃墓,臺灣各縣市紛紛推出多項措施。臺北市政府延續10餘年來推出“掃墓公車”的措施,既方便民眾舉家出行,又倡導低碳環保。臺北市公共運輸處介紹,僅2日當天,搭乘“掃墓公車”的民眾逾7萬人次。
近年來,臺灣還大力推行環保殯葬形式。據有關部門最新統計,至2019年火葬已達98.7%。骨灰除置於納骨塔,也有人選擇樹葬、花葬或海葬,回歸自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