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博覽而勤思 毛澤東是如何讀書的?

2021-03-09 09:23:00
來源:北京晚報
字號

  《毛澤東的讀書生活》 龔育之/逄先知/石仲泉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讀高中的時候,曾有一部在當時熱播的電視劇《恰同學少年》,深深地激發了我和周圍同學的學習熱情。劇名出自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主要講述的是毛澤東、蔡和森、蕭子升等人在湖南第一師範讀書學習的故事。劇裏,少年毛澤東的出場方式有些特別:他在房內一邊倒立,一邊讀書,對窗外正在發生的一場喧鬧的鬥毆事件置若罔聞。情節固然經過了戲劇設計,但毛澤東一生最大的愛好就是讀書,這卻是共識。

  關於毛澤東的讀書生活,也有很多故事流傳開來:青年時期為了鍛鍊專注力,在街頭鬧市讀書;戰爭時期,在最緊張、最危險的環境中,依然沒有放棄讀書,在馬背上讀完了列寧的《國家與革命》;新中國成立後,他將臥床一半的位置都留給了書,為的是能夠更便利地取書、讀書……

  毛澤東讀書都有哪些特點?他最喜歡讀的書是什麼?他的讀書習慣對我們當下又有什麼啟發?通過閱讀這本《毛澤東的讀書生活》,相信讀者會找到自己的答案。

  《毛澤東的讀書生活》首次出版于1986年,由鄧小平題寫書名。作者之一逄先知自1950至1966年為毛澤東管理圖書報刊;另一位作者龔育之曾多次和毛澤東探討哲學問題;第三位作者石仲泉所做的研究工作也都和毛澤東相關。他們把對毛澤東讀書生活的觀察真實地、客觀地記錄了下來,十四篇文章提供的第一手資料,至今仍是我們了解毛澤東讀書點滴的好途徑。

  博覽而勤思

  興趣寬廣,廣泛涉獵是毛澤東讀書的重要特點之一。除第一篇逄先知的文章全面、概括地記敘了毛澤東的讀書生活外,其他各篇分別從哲學、政治經濟學、邏輯學、自然科學、報刊雜誌、英語、對魯迅著作的研究,對《紅樓夢》的研究,對中國文史書的研究,對無字之書——實踐的學習等角度闡述了毛澤東的閱讀興趣。毛澤東對讀書的酷愛,求知欲的旺盛,也並非是從書齋式的學問研究出發,而是基於一種樸素的社會理想和人生目標,為了將知識運用到救國、治國的實踐中。書中有個細節提到,1958年有一天在行進的列車上,毛澤東在聚精會神地讀一本冶金工業的書,他並非要鑽研冶金技術,而是為了擴寬自己的知識面。在他1959年某次外出隨行帶的書中,除馬列著作、哲學書以外,也特別包含了技術科學方面的基本知識書籍,如講透平、鍋爐的書。

  “不動筆墨不看書”,務求理解,聯繫實際,邊讀邊思是毛澤東讀書的另一特點。現在保存下來的,毛澤東在延安讀過並且留有文字批註的哲學性書籍中,比較重要的有五本,分別是《辯證法唯物論教程》(第三版)、《辯證唯物論與歷史唯物論》、《社會學大綱》、《哲學選輯》和《辯證法唯物論教程(第四版)》,在這些書篇頁的“天頭地腳、邊白中縫和段末行間”,他總共寫下了約兩萬字的批語。而批語中較多的,是他聯繫中國革命實際寫下的學習心得和研究成果。根據《辯證法唯物論教程》提出的“矛盾的主導方面”概念,他結合中國抗日戰爭的實際情況,在批註中指出:“在中日對抗的局面中,中國的因素正在由次要地位向主要地位轉變中,因為民族統一戰線如果廣大地堅固地建立起來,加上國際的因素(蘇聯、日本民眾、其他和平國家),就有造成優於日本方面之勢。”後來,他在其重要的著作《論持久戰》中,進一步闡述延伸了批註中的思想,做出了抗戰是持久的,並必將獲得最後勝利的結論,對全民族堅持抗戰並勝利起到了巨大的指導作用。書上的這些批註圈點細密、杠劃不斷、字句連綿、字上疊字,可見他是在戰爭艱苦的條件下,多麼認真且逐字逐句地閱讀了它們。

  1938年,毛澤東在延安窯洞撰寫《論持久戰》。(資料照片)TAKEFOTO供圖

  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在忙碌的工作中,毛澤東有良好的閱讀習慣,也值得每一個人學習借鑒。據逄先知描述,毛澤東的習慣是每到一個地方,必先做兩方面的調查。一是向人做調查,詢問當地的政治、經濟、文化、人民生活等現實情況;另外一個就是向書本做調查,了解當地的歷史情況、地理沿革、文物掌故、風土人情以及古人寫的有關當地的詩文。1958年3月,毛澤東首次到成都,主持中央工作會議。一到這個蜀漢古都,他立即要來了《四川省志》、《蜀本紀》、《華陽國志》閱讀,隨後又要來了《都江堰水利述要》、《灌縣誌》等地方誌書籍,“還在書上批、劃、圈、點”。會議期間,他又親自挑選了有關四川的詩詞,連同《華陽國志》一併印發給與會同志學習。這説明,毛澤東的閱讀習慣已經滲透到了他生活、工作的各個方面,他將“讀書”和“行路”相結合,使讀書在適當的場合發揮出更優的效果。

  毛澤東曾號召領導幹部,要養成看書的習慣,讓看書佔領工作之外的時間。他自己在看書這件事上做到了不知疲倦,甚至忘記了吃飯和睡覺,但值得注意的是,他也是一個閱讀效率很高的讀者,能迅速而準確地抓住書籍的要點。書裏舉了一個例子,有一次,他要看拿破侖傳,選了幾種翻譯過來的本子,和他一起讀的人一本都還沒看完,他卻三本都看完了。如今,假若沒有比較高的閱讀效率,想在繁忙的工作中有計劃有品質地去閱讀是很難實現的。移動設備的普及讓干擾閱讀的因素變多了,這就更要求我們不但要善用零碎時間,並要注意在閱讀的時候保持專注。

  尤愛讀魯迅和《紅樓夢》

  通過閱讀《毛澤東的讀書生活》,我們會發現,毛澤東讀書是有所側重的,他最重視、最喜歡閱讀的是馬列著作、哲學、中國歷史和古代文學,而對外國文學作品、中國現代文學作品、經濟管理方面的書比較少讀。作者客觀地承認,毛澤東在閱讀上的局限,對他的思想也産生了一些不利的影響。

  在中國現代作家中,毛澤東十分愛讀魯迅的著作,這成為了他終生的愛好。1938年8月,二十卷本的《魯迅全集》第一次出版,通過黨的地下組織,一套編號是58的《魯迅全集》“紀念本”(非賣品)輾轉運到了延安。毛澤東收到後,把它放在自己的辦公桌旁,經常在低矮的窯洞裏秉燭夜讀。他讀得十分認真,甚至原書中文字排印顛倒、錯字漏字的地方,都要一一改正過來。毛澤東之所以愛讀魯迅的作品,是因為其中的思想性、戰鬥性和人民性與他的思想十分契合。另外,毛澤東也十分喜歡魯迅作品的語言,他曾提倡寫文件也要像《阿Q正傳》那樣通俗化、口語化。

  在中國古典文學中,毛澤東對《紅樓夢》的評價最高,他把《紅樓夢》“當歷史”讀,通過《紅樓夢》裏四大家族的衰敗,來了解整個封建統治階級的衰敗。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視角,但是,對於《紅樓夢》這樣的文學作品,只用歷史或政治的視角去進行解讀顯然不夠。面對文學作品,我們要注意多角度的全面研究,給文本留有豐富的解讀空間。

  毛澤東最後一次讀書的時間是1976年9月8日,是他去世前那一天的五時五十分,在醫生搶救的情況下,共讀了七分鐘。他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學到老”這一樸素的中國俗語,也給後人留下了深刻的啟迪。(作者 薛方宜)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