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國電影:票房前十均為國産片 “家國情懷”引發共情
新華社北京1月1日電 題:2020年中國電影:票房前十均為國産片 “家國情懷”引發共情
新華社記者白瀛、王鵬、魏婧宇
國家電影局1日發佈數據,2020年中國電影總票房達204.17億元,其中國産電影票房為170.93億元,佔總票房的83.72%,全年票房前10名影片均為國産影片。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衝擊,中國電影市場在全球各大電影市場中率先復蘇、持續回暖,主要産業指標名列前茅。”國家電影局有關負責人説,“2020年電影發展成績來之不易,充分彰顯了中國電影的制度優勢、綜合實力和發展韌性。”
全年票房前十均為國産片
據國家電影局統計,2020年,城市院線觀影人次5.48億;全年共生産電影故事片531部,影片總産量為650部;全年新增銀幕5794塊,全國銀幕總數達到75581塊。
“2020年,廣大電影工作者團結拼搏,砥礪前行,創作推出了一批優秀國産影片。全年票房前10名影片均為國産影片。”國家電影局有關負責人説。
據統計,今年共有22部好萊塢分賬片公映,但累計票房不足總票房的20%。自2003年電影全面産業化改革以來,雖然國産影片的市場份額不斷提升,但佔據票房前10名還是首次。原本佔據半壁江山的好萊塢影片對國産片已失去明顯優勢。
業內人士分析,好萊塢分賬大片的失利,一方面由於疫情無法在中國同步上映流失了熱度,另一方面影片本身的品質問題也是不爭事實,而中國觀眾的電影消費也更為理性,不再一味“仰視”好萊塢,對好的國産片也表現出更多的肯定。
“家國情懷”引發共情共鳴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我家就在岸上住……”當電影《我和我的家鄉》再度在影院唱響歌曲《我的祖國》,“家國情懷”成為2020年中國電影最鮮亮的底色。
集結9位導演、近百名演員的《我和我的家鄉》,延續《我和我的祖國》成功經驗,從細微處切入,講述一個個普通人投身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故事,讓觀眾在歡笑和感動中,感受家鄉的變化和祖國的美好。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縱觀2020年中國電影,聚焦不同領域、不同行業的奮進者,實現了時代性、思想性、共情性的高度結合,以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
管虎、郭帆、路陽導演的《金剛川》,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弘揚偉大抗美援朝精神,展現了中國電影工業實力;陳可辛導演的《奪冠》回溯中國女排40年風雨征程,表現女排精神;林超賢導演的《緊急救援》譜寫海上救援的英雄之歌;許宏宇導演的《一點就到家》展現年輕人的青春活力和創業奮鬥。
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和紀錄電影成為今年中國電影市場的一抹亮色。王麗娜導演的《第一次的離別》、拉華加導演的《旺扎的雨靴》等影片記錄下一幅幅富有特色的民族風景畫;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既是對葉嘉瑩個人詩詞人生的講述,也顯示出華夏民族獨有的詩詞情懷。
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表示,2020年的中國電影以“家國情懷”為基礎,打造出一種“共同體”的美學,在觀眾心中也形成了更廣泛的共情、共鳴、共振。
遭遇重創也彰顯韌性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使2020年的電影業經受了新世紀以來最嚴峻挑戰。隨著春節檔7部影片全部撤檔,影院停業,劇組停工、交易停止,製作、發行、放映、配套服務等産業鏈各環節均受影響。
為應對疫情帶來的衝擊,主管部門陸續推出政策,對受疫情影響嚴重的電影企業、影院或影視基地進行補貼和支援;行業組織紛紛呼籲物業為影院減免租金、物業費等費用,指導影院做好設備維護保養;影視拍攝基地對劇組免除場地費用、向群眾演員提供補貼;不少企業和從業者利用休整期修煉“內功”……
隨著疫情防控向好態勢進一步鞏固,根據國家電影局要求,2020年7月20日起,關閉約半年的影院陸續開門迎客。《第一次的離別》是影院復工後首部上映的故事片,片名仿佛成為觀眾跟電影院半年“離別”的隱喻。
根據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協會的防疫指南,影院上座率上限從30%逐步提升至75%。元旦前夕,記者探訪全國多地影院發現,測溫登記、消毒通風、間隔落座等防疫措施仍是影院“標配”。
“影院復工後一直提倡網上購票,目前網上購票率接近95%。”呼和浩特市凱諾星空影城維多利國際店店長賀飛宇説。
疫情之下,國內電影節雖然規模、形式受到一定影響,但也通過特別的方式展現了電影的魅力。上海國際電影節、北京國際電影節、海南島國際電影節等重要電影節均推出線上展映,在有效防控疫情的同時,滿足各界觀影需求。
業內人士指出,2020年的中國電影産業,在疫情中無疑遭受了重創,卻也在危機中彰顯了韌性。“中國電影有很多好的導演、編劇、從業者,更重要的是有很多期待電影的觀眾。所以我相信電影的春天一定會來。”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陳道明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