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探訪“中國洮硯之鄉”:極品石溫潤滑膩如嬰兒肌膚

2020年08月13日 09:51: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蘭州8月12日電 (張婧 高瑩)“打磨一方好的硯臺,除了挑選上乘石料之外,更要講究雕刻技法,慢工才能出細活……”在甘肅省定西市岷縣,已經從事洮硯製作近30年的手藝人徐哲自小就生長在這裡,在他印象中,家庭作坊式製作洮硯一直是當地世代流傳的生活常態,尤以上世紀80年代末最為鼎盛,僅僅計算徐哲所在的維新鎮,彼時就有8000多人從事“洮硯生計”。

  岷縣素有“中國洮硯之鄉”的美譽,距今已有1300多年曆史的甘肅洮硯與廣東端硯、安徽歙硯、澄泥硯齊名,並稱中國四大名硯。甘肅洮硯以其石質溫潤滑膩、發墨快而不損毫、儲墨久而不乾涸的特點稱譽文壇,為歷代文人所青睞,製作洮硯最好的石料為産于甘肅岷縣和卓尼縣交界處的“老坑石”,新發現的礦點分佈範圍較為廣泛,其中,極品“鴨頭綠”碧綠如藍,輕撫如嬰兒肌膚。

  由於家裏祖輩都是“洮硯人”,耳濡目染之下,徐哲自小就熟知了從選料、製圖、開塘、形制等十多道製作工序,在這期間,他看到鄉鄰們將精細打磨的上乘硯臺擺滿庭院,等著商販到府收購,在他看來,這是傳統手工藝人“等著吃飯”的生活窘境。

  於是,在上世紀90年代初,正式拜師投入洮硯行業的徐哲,一方面系統學習製作工藝,另一方面想方設法讓洮硯走出去。然而,當他背起岷縣傳統龍鳳硯走南闖北時,地方大受歡迎的洮硯卻很難推銷,究其原因,品牌沒有走出去是其一,更重要的是洮硯存在造型單一、鏤空雕飾不便存放等問題。

  對此,徐哲從安徽、河北、江西等地邀請專業師傅到達岷縣,在保留傳統工藝特徵的基礎上,結合實用性、藝術性、觀賞性等要求,對岷縣“洮硯人”進行工藝改良指導。經3年培訓,岷縣洮硯的雕刻工藝經歷了從鏤空、半鏤空,到浮雕的全面轉型,並將南北方工藝進行巧妙融合,技法精湛,市場反響良好,業內有“南端北洮”之説。

  為順應市場,當地洮硯製作進行了適度的機械化改良,但仍有90%的工序出自手工雕刻,通常情況下,打磨一方好的硯臺,依據不同大小規格和圖案造型,快則數日、慢則數年。“慢工、慢回報”導致當地手藝人數量急劇下降,絕大部分工匠迫於生計而放下刻刀,轉行到收益更快的行業養家糊口。

  這時的徐哲已分別完成1噸重量的《紅樓夢硯》和《百龍千禧硯》,同時,他也有了另外一個身份——洮硯雕刻技藝非遺傳承人。在面對製作傳承後繼乏人的狀況時,徐哲開始“招兵買馬”,進行洮硯製作人才培訓,並且在2013年掛牌成立洮硯人才培養基地和實訓基地,每期培訓人數在50人至60人之間。

  截至目前,上述培訓基地共培訓洮硯製作師1000多人,培訓課程包含認識洮硯、歷史沿革、設計思想、加工流程等,參訓人員既有岷縣當地洮硯製作者,也有周邊省市的洮硯愛好者專程“登門拜訪”。

  “即便如此,現在的岷縣洮硯藝人規模仍然偏小,其中以中下游匠人居多,上等工匠隊伍急需壯大,以便能夠更好地傳承岷縣洮硯文化。”徐哲介紹説,岷縣洮硯製作技藝的國家級和省級傳承人共4人。(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