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古代人的消暑妙招:戴帽子遮陽 夏日舉辦“避暑會”

2020年06月19日 10:30: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6月18日電(記者 上官雲)進入炎炎夏日,連日來的高溫天氣常讓人們心生“畏懼”,需要出門時,大多是防曬霜、遮陽帽齊上陣,感嘆“出門五分鐘,流汗兩小時”。

  過去,古人們也一樣面臨著類似問題。那個時候的防曬神器和避暑納涼的方法,都有哪些?

  帽子、遮陽傘……古代那些防曬神器

  對古人而言,比較常用的防曬裝備之一是帽子。《舊唐書·輿服志》記載:“婦人施冪離以蔽身,到唐永徽始用帷帽,用薄紗掩至頸,謂之淺露。”

  帷帽原本是胡裝,開始名字叫冪離。據考證,這種帽子四週有一寬檐,下有垂絲或薄絹可以遮擋面部。早先垂絲的長度比較長,到隋唐時期改短了,就叫“淺露”。

  另外,《續通典》中也提到有“遮陽帽”一項。《堅瓠集》中則有如下解釋:明代士子入胄監時可以戴遮陽大帽,即古代的笠,唐代也稱席帽。

  如今,人們習慣在夏天撐起遮陽傘,古代也是如此。老百姓們使用油紙傘,輕便易攜帶,路上還能免去暴曬之苦。

  有意思的是,在一些古裝劇裏,常能看到有人身上背著一個小箱子,頭頂還有一塊“布”,那就是“書笈”,作用類似于書箱,放些衣服和書,順便還能遮陽擋雨。

  另外還有一種説法,認為過去女子化粧時要敷粉,這也可以看做是古代版“隔離霜”,比如《紅樓夢》裏提到,賈寶玉給平兒用的紫茉莉花種製成的香粉,就是如此。

  夏天吃什麼?

  防曬之餘,古人們在夏天很注意飲食調養。

  過去有冷飲供人們在夏天消暑。北宋英宗時期,民間用果子汁調和各種奶汁加冰塊製成冷飲,冰可以直接直接充當飲料。《清明上河圖》中,還出現了類似冷飲店的招牌。

  夏天的飲食也並不單調。白居易在詩中提到“憶在蘇州日,常諳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鵝鮮”,這無疑是一道大餐,還有烤好的鮮美鵝肉。

  現在人們愛吃涼麵,過去也有類似的夏日食品。清人所著的《帝京歲時紀勝》説“京師於是日家傢俱食冷淘面,即俗説過面是也”,吃起來清涼爽口。

  相傳,大文豪蘇東坡還貢獻過一道夏季美食“東坡涼粉”。當時,他是鳳翔府簽書判官,有一年夏天很熱,蘇東坡叫人拿濱豆(也叫小扁豆)磨成粉,熬成糊狀厚盛入石頭器皿,待徹底冷卻切成條狀,配上鹽醋辣椒等調料,別有風味。

  熱鬧的“避暑會”

  “鑿池秋待月,種竹夏遮陽。”這也是古人納涼辦法中的一種:在院子裏栽種竹子、芭蕉等植物,環境清幽兼具遮陽效果。

  明代文人李漁寫過《閒情偶寄》,提到自己夏日種荷花:“荷葉之清香,荷花之異馥,避暑而暑為之退,納涼而涼逐之生。”伴隨著荷花、荷葉的清香,煩悶的心境自然開闊不少。

  實在沒有條件的話,搭涼棚也可以,有錢有雅興的人家還會舉辦熱鬧的“避暑會”。明高濂《四時幽賞錄》記載“長安人每至暑月,以錦結為涼棚,設坐具為避暑會”。

  這種避暑會流行了很長時間,在宋代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中也有佐證。據説,北宋“都人最重三伏,蓋六月中別無時節,往往風亭水榭,峻宇高樓……通夕而罷”,相當熱鬧。

  納涼避暑,古人的那些智慧

  實際上,在中國,古人們使用的夏季衣料多為一些天然纖維。像絲、棉、麻等,透氣舒適,早在先秦時代,就有許多平民穿葛布衣物來度夏。有錢人家奢侈一些,喜歡穿紗衣、絲綢。

  出行的話,除了前文講到的油紙傘、涼帽之外,還有頭巾、斗笠等防曬神器。日常納涼,還可以搖搖扇子,素有“涼友”雅稱的扇子還是一種藝術品,唐代繪畫作書的團扇就很流行。

  總而言之,從衣食住行等方面,人們在古代有限的條件下,為安然度夏想盡了辦法。種種用於避暑納涼的方式、物品,乃至飲食,都包含著古人的智慧。(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