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防到技防——“電子眼”助力千年遼墓守護人
新華社瀋陽6月4日電(記者于也童 李宇佳)位於遼寧省瀋陽市法庫縣葉茂臺鎮葉茂臺村西北方向的聖跡山上,遍佈著距今已有千餘年歷史的遼墓群。包括出土了國寶級文物——兩幅遼代早期絹畫的貴族墓葬(7號墓)在內,迄今人們已在這裡發現遼代墓葬二十余座。
“沒人能説清聖跡山還有多少沒被發掘出來的古墓,無論發沒發掘的,都怕盜墓的惦記,只要我還能動,我就會守在這裡。”今年65歲的靳慶玲是這片遼墓群的守護者,從一個人、一雙眼,到如今多了36個陪伴他的“電子眼”,在這座山上,靳慶玲已經為千年遼墓守護了12年。
記者驅車在蜿蜒的山路上緩緩行駛,越過一個小小的土坡後,葉茂臺遼墓群看護站的小院映入眼簾。看護站是一間修葺得古香古色的小屋,院裏有不少工人正在施工,屋子的玻璃窗還沒有裝上。
看到記者一行到來,一個身著磚紅色襯衫的老人笑意盈盈地迎了出來,他就是遼墓的守護人靳慶玲。靳慶玲看著比實際年齡年輕許多,雖然臉上有幾道深深的皺紋,但整個人精神頭很足,身體也很硬朗。
屋內因裝修佈滿了灰塵,幾乎無法落腳,但靳慶玲卻很滿足:新裝修的看護站配備了監控系統。“山上裝了36個攝像頭,每個都能360度旋轉。有了這些‘電子眼’,現在坐在屋裏就能巡看一半的聖跡山,看護就更有底了。”
沒有“電子眼”的從前,靳慶玲一直靠自己的一雙腳、一雙眼守護這些遼墓。他每天早上天不亮就去山上巡視,晚上七八點鐘也要拿著手電筒到山上走一走、看一看。平時白天只要有空,靳慶玲就到山上溜達,就連夜裏一聽見動靜也會馬上起床。
下午三點左右,又到了靳慶玲巡山的時間。靳慶玲腳步輕快,多年的巡山更是讓他對山上的地形瞭如指掌,哪是墓、哪是邊界在他心中一清二楚。
“這就是7號墓。”靳慶玲邊走邊指著一處青磚壘成的古墓告訴記者,“你問我幾號墓在哪我全知道,現在哪塊兒有攝像頭我也都知道。你看就是這些小傢夥,可頂用了。”説話間,靳慶玲準確地指出附近的一個“電子眼”,語氣中帶著一絲驕傲。
家有幾畝薄田,兒子又紮根瀋陽,一把年紀的靳慶玲本可以安穩地在家頤養天年,為何要在山上“自討苦吃”呢?“一開始是給政府打更的,後來聽説遼墓需要人看守,我就報了名。從2008年開始,幹著幹著就幹了這麼多年。”靳慶玲説著把目光移向遠山,“人都是有感情的,做一件事就要做好。”
聖跡山上的遼墓群在2001年被列入“全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錄,這裡出土的大量珍貴文物對研究遼代歷史和契丹民族習俗有重要意義。據葉茂臺鎮黨委書記蓋小威介紹,下一步當地將從人防和技防兩方面繼續加強對遼墓群的保護,繼續安裝電子監控,力爭覆蓋整個聖跡山。“同時,我們要在周圍加固圍欄,並通過種樹提高山上的綠植覆蓋率,為保護遼墓提供綠色的天然屏障。”
十多年來,靳慶玲一直把守護遼墓作為自己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只要我還能動,我就會守護這裡。”靳慶玲説。
傍晚時分,聖跡山在落日余暉中變得蒼涼。記者驅車離開時,靳慶玲一直在看護站的院門前目送。夕陽映照下,這個身形中等的平凡農村老人,顯得分外高大。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