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無人”書店續寫臺北二手書店風華

2020年05月18日 09:56:00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臺北5月15日電(記者傅雙琪、吳濟海)位於臺北市辛亥路上的一家書店沒有名字,黃色招牌上僅有英文“BOOKS SELF-SERVICE”,意為“書籍自助服務”。大開間的店堂三面都是書架,看上去像收銀臺的小桌上擺著投幣箱,絕大部分時間看不到店員。

  這裡所有書籍只有兩種售價,新台幣50元和100元。客人在投幣箱裏放進錢,拿走書,全程憑藉自覺,無人監督。

  這家沒有店員的書店由臺北老字號舊書店“舊香居”老闆吳輝康和吳雅慧父女創辦。“我把這家書店看作一個有趣的實驗。”吳雅慧説,“這裡有理想化的部分,考驗我們與客人之間的相互信任。”

  書店去年6月開始營業,今年年初書店一度在每週五、週六、週日24小時開放,後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才暫停了24小時營業的舉措。“大部分客人非常自覺,不投幣的情況很偶然。”吳雅慧説。

  仔細瀏覽書架會發現該書店與其他書店的另一不同之處,書籍擺放順序非常隨意。多數書店會把書籍按照類別上架,新書和暢銷書更會集中放在顯眼的地方展示。而這家書店的書架上,斯蒂芬·金的懸疑小説和韓非子研究擺在一起,“暮光之城”系列和當代中國美學研究“肩並肩”。

  有數十年逛二手書店經驗的臺北書迷陳師超深知其中奧妙。“過去臺北的舊書店就是這樣,什麼書都放在一起,全靠客人一雙眼淘出來好書。”他説。

  陳師超每週來這裡兩次,每次總能帶走一兩本書。“這裡的書以文史哲為主,能發現已經絕版的書,常有驚喜。”

  “我們希望這家書店能回歸到二手書店原來的樣貌。”吳雅慧説,“這裡有很多寶貝,要看你能不能發現。”

  臺灣大學和臺灣師範大學周邊地區是臺北二手書店聚集地,鼎盛時期以數十家計。然而,網際網路的興起、人們閱讀習慣的轉變給這些以“舊”為價值的書店帶來深刻的變化。

  一些書店向主流書店靠攏,比如規模較大的二手書店“茉莉”,店堂寬敞明亮,二手書種類繁多,書籍也比較新。有些小書店,比如“竹風”和“竹軒”書店,實體店面以儲存和收書為主要功能,銷售則轉向網路,顧客在網上下單或預訂書目。

  吳輝康和吳雅慧父女的“舊香居”走的是精品路線,以有收藏價值的古董書、絕版書為主。

  “無人”書店以顧客自助的形式,省去了雇傭店員的費用;與“舊香居”主店地理位置接近,可以共用營運的資源。營業近一年來,每月至少賣出1000本二手書,基本實現了收支相抵。

  “大家可以把這裡當作一個很自由的圖書館,可以來看書,也可以買走,沒有老闆和店員來管你。而我們也幫這些書找到新的去處,讓它們再次被人閱讀。”吳雅慧説。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