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最好的保護,就是讓非遺被更多人“知道”

2020年01月02日 13:14:00來源:光明日報

  最好的保護,就是讓非遺被更多人“知道”

  【文化評析】

  2019“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推選結果近日在京揭曉,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劉魁立等學界代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鳳翔木版年畫)邰立平、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十二木卡姆)依力哈木·熱依木等傳承人代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研培計劃工作團隊等研究團體獲得了該獎項。

  非物質文化遺産,是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傳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非遺的傳承與保護,在內蒙古考察時,他與民族史詩《格薩(斯)爾》非遺傳承人親切交談;在四川調研時,他買下了非遺傳承人賴淑芳的手工布鞋;在江蘇徐州走訪基層,他花錢買下非遺傳承人王秀英親手製作的中藥香包……點讚非遺,守護非遺,習近平總書記用言行表明黨中央支援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與傳承的堅定態度。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傳統文化受到空前重視,進入了最好的保護和發展時期。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仍然要看到,面對生活環境的變遷、多元文化的衝擊,傳統技藝的學習耗時良久,卻難以為從業者贏得體面的收入與社會地位……種種原因導致很多非遺項目的生存發展空間被大大壓縮,一些非遺項目面臨失傳的危機。其中,人的問題是最主要的。

  沒有傳承人,我們就失去了非遺。沒有受眾,這些遺産同樣會湮沒無聞。非物質文化遺産作為一種“活態文化”,是直接依靠人、作用於人的活態傳承。盤點一年中為非遺保護傳承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標誌性人物,梳理一年中非遺領域的重大事件,記錄非遺傳承發展的生動實踐,光明日報舉辦了3年的“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推選逐漸成為年度非遺盛典。

  知道,了解,然後喜歡。這條路徑清晰而明確,缺一不可,既是非遺保護的必由之路,也是一切文化形態走向大眾化的必由之路。而如何讓大眾“知道”,需要探索,也需要破題。

  推選表彰“中國非遺年度人物”,其意義在於能讓非遺傳承人感受到被尊重、被褒獎,産生繼續前行的勇氣與動力。筆者在表彰會場看到,不少來自少數民族地區的傳承人身著民族盛裝,質樸之中還帶有些許羞澀。而正是因為他們的社會責任感與文化尊崇感、敬業與愛業、對美好事物的專注與信念,才有了對精細手藝的傳承、對傳統文化的弘揚。

  推選表彰“中國非遺年度人物”,其意義更在於引領示範,樹立起非遺保護的典型。讓更多人特別是年輕人知道,有這麼一群人畢其一生,深藏功名,孜孜不倦做著一件事,守護著一種文化;讓更多人特別是年輕人知道,非遺也是有活力與生命力的,非遺保護是有意義的,從而讓非遺展現出恒久魅力,煥發出時代風采。

  (作者:張焱)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