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費振剛:守衛傳統學術正道

2019年12月25日 09:27:00來源:光明日報

  費振剛:守衛傳統學術正道

  【走近文藝家】

  他參與編寫的新中國第一部《中國文學史》,成為幾十年中全國高校中文系最流行的教材。擔任北大中文系主任期間,面對商業化侵襲,他提出“以不變應萬變”,不改係名,不擴招專業,為大學在商業大潮中如何堅守自己的責任樹立了標桿。

  在中國,20世紀後半葉讀中文系的人,大概沒有不知道費振剛的。

  早在20世紀50年代上大學期間,費振剛就與北大中文系的同學一起編寫出了新中國第一部完整地從上古寫到近代的《中國文學史》,因封面是紅色的,當時俗稱“紅皮文學史”。不久,在“紅皮文學史”基礎上,專家們又編了一本黃皮的《中國文學史》。幾年後,國家集中力量,再次對其充實、修改、提高,並於1963年出版,因封面是藍色的,所以俗稱“藍皮文學史”。費振剛親歷了《中國文學史》由“紅皮”到“黃皮”再到“藍皮”的全部修訂過程。“一史封皮三易色,此中甘苦費君探”,廖仲安先生的這句詩,形象地概括了費振剛與《中國文學史》的不解之緣。

  幾經修訂的《中國文學史》,理論系統完整,學術根基深厚,文筆深入淺出,出版後在30多年裏發行量逾百萬冊,哺育了幾代學子,成為國內發行量最大、全國高校中文系最流行的一部中國文學史教材,曾獲得國家教委優秀教材特別獎。

  費振剛與遊國恩、王起、蕭滌非、季鎮淮四位老先生一起並列為“藍皮文學史”的主編。當時,一些不相識人以為費振剛是與遊、王、蕭、季同輩的“老神仙”,有的在書信中甚至以“費老”相稱。其實,他當時只有二十七八歲。周圍的人知道後,就給他起了個“費老”的外號,一直叫到今天。

  自1955年進入北大求學,費振剛便一頭扎進古典文學的海洋,從《詩經》到漢賦,他在別人視為冷僻艱澀的研究領域一路摸索前行,尤其在漢賦研究中成果頗豐,成為國內漢賦研究的權威專家。

  以“鋪彩摛文”為特徵的漢賦,是兩漢四百年間最為流行的文體,成為有漢一代文學的代表,以至有“漢賦”的專名。然而,幾千年來,賦類總集歷來不多。對漢賦進行“總賬式”叢集整理的,則數費振剛等輯校的《全漢賦》。該書收錄漢賦83家,293篇,其中完篇或基本完整的約100篇。由於當時排版等條件所限,《全漢賦》中雖不無“魯魚亥豕”之處,但作為一個斷代文體總集,其開創之功不可沒。之後,費振剛與仇仲謙又合作推出更豐富的《全漢賦校注》,對漢賦研究的進一步深入“導其先路”。

  費振剛身上有種“老派的嚴謹”。每年他的學生一入學,就被要求攻讀《毛詩正義》。他説:“我們做古代的學問的,都先要從原始典籍入手。要研究《詩經》,就必須先讀《毛詩正義》。不過這部書太大了,你們可能讀不完,能讀多少讀多少,這樣以後做學問的基礎才能牢固。”

  他教給學生們的從原始典籍入手的治學路子,雖然艱苦,短期內不容易出成果,卻是做好學問的正道。他讓學生們明白:學術是沒有捷徑可以走的,那種浮談無根、靠賣弄華麗術語和辭藻以嘩眾取寵的輕薄路數,在學術上是走不遠的。

  費振剛“老派的嚴謹”,不僅表現在治學上,也體現在辦學上。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費振剛擔任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彼時,正值全國商業風氣氾濫,學風浮躁之時,許多大學的中文系都紛紛改名,擴招文秘、旅遊等“熱門專業”,以增加收入。面對這種局面,費振剛提出“以不變應萬變”,不改係名,不擴招專業,守衛學術傳統正道,為大學在商業大潮衝擊下如何堅守自己的責任樹立了一個標桿。

  2002年退休後,費振剛並不願過安逸的老年生活。他與夫人離開北國,遠赴西南的廣西梧州學院,走上講臺,重操舊業。從北大這樣的名牌大學到一個普通的地方院校,環境的改變並未給他帶來多少違和感。他跟學生們同住校園裏,同在一個食堂用餐,並不時跟學生們談心,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中的難題。

  當下一些高校,研究生稱導師為“老闆”,單純的師生關係變得不健康甚至庸俗化,讓人不免生出“師道不存”的感嘆。不管外界環境如何,費振剛都始終待學生以寬厚溫和,不管是在北大還是在梧州學院。梧州學院中文系有個學生叫黃壽恒,愛好詩詞的他出版了一本詩詞選,邀費振剛為其作序,費振剛欣然應允。小黃以“癡兒願理雩壇草,再沐春風二十年”的詩句來表達對老師的謝意,而費振剛則以“但願天從你我願,同修杏林到永遠”相和,一時間傳為校園佳話。

  從純情少年,到華發滿頭,從求學到執教,費振剛在燕園度過了六十余載。他把自己回憶在北大求學和執教生涯的書取名“守望”。或許在他看來,在這個變動不居的時代,我們太需要守望了——守望一種價值觀念,守望一種精神境界,還有那“以不變應萬變”的從容心態。

  (作者:趙長征,係北京大學對外漢語教育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