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像李子柒那樣講故事

2019年12月17日 10:25:00來源:經濟日報

  發現並運用生活中的點滴美好,讓普通的人事物變得和諧共融。

  近日,多家媒體的視角轉向了一位自媒體視頻博主——田野女孩李子柒。原來這位從四川綿陽走出來的“90後”小姑娘因以“古法風格”形式發佈原創美食視頻,在微博上擁有逾2000萬粉絲,在海外社交平臺YouTube上訂閱者達746萬。她的視頻製作完成後,在海內外社交媒體上同步發出,熱門視頻播放量超4000萬。有外國網友留言,“中國不為人知的一面”“重拾神秘的東方古國”……可見,這位女孩的視頻讓不同膚色語言的人産生了情感共振。

  桃花灼灼,淺笑如嫣。視頻中的她,背著竹籃穿梭在山林草野之間,一派輕快燦爛、生機勃勃。弱小的身影,走走停停,仿佛大自然的使者,對各類食材的生長和製作過程瞭如指掌,處理起來如行雲流水,物盡其用。行勝於言,她沒有過多的言語,偶爾只是與奶奶之間用方言對話,但是她的勤勞、孝順、溫和、樸素寫在行動裏,穿過國界,打動了遙遠的人。

  “我藏起來的秘密,在每一天的清晨裏,暖成咖啡,安靜的拿給你。”這是陳奕迅在歌曲《不要説話》中唱道。這種恬靜的力量,貫穿李子柒的生活,她把平淡的日子過成詩畫,把對生活的熱愛藏在親手做的佳肴、釀酒、造紙、採茶、織造蠶絲被、修橋、做梯子、做麵包窯、編扇子裏,藏在一幀一幀的畫面裏,“就想把這些老底子的東西展現給大家看。”李子柒説。

  把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帽子放在一個女孩身上,似乎難以承載,可是傳統文化的本質是老祖宗的生活哲學,精髓在於發現並運用生活中的點滴美好,讓普通的人事物變得和諧共融,在這一點上,古今中外是貫通的。德國哲學家卡西爾曾説:“所有文化形式都是符號形式。”新的文化表意出現了新的符號、表徵方式、意義生産及獨特的運作機制。中國傳統文化作為全球文化符號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中國文化生活,貫穿于每個中國人的思想、行為、語言裏,在全球化浪潮中呈現東方智慧。

  在李子柒的視頻中,新媒體傳播方式為傳統文化的現代傳播提供了新的符號規則。與一般人像記流水賬一樣的vlog不同,李子柒用近乎白描的寫實,寫出了老家的滋味和老家的芬芳,邏輯清晰、結構完整、畫風清雅,不僅改變了外人對農村舊式耕作和貧窮落後的刻板印象,而且滿足了大部分人對於淳樸自然生活的遐想。當然現實的農村生活難有這般理想化,據李子柒表示,她有時候為了拍攝一個景色素材,會乘車到大老遠的地方去,拍完後再乘車而歸,所以那些煙霧繚繞的世外桃源很多都是她用不顧疲憊、辛辛苦苦的堅守換來的。這份敬業也得到了網友的回應,“終於有人過上了我理想中的生活”。

  漸漸的,外網上出現了越來越多驚艷外國人的“中國功夫”。前幾天一段視頻火了,視頻裏頭髮花白的阿木爺爺,拿著一整塊木頭,經過了鋸、刨、磨、鑽、鑿、摳等複雜工序,製作了一把魯班凳。整個過程沒有用到任何一個釘子、膠水或者金屬,但是這把凳子卻可以任意折疊。阿木爺爺身上體現的中國傳統工匠精神符號,通過移動傳播的新方式,向世界展現了另一種東方名片。這位普普通通的農民,為了小孫子喜歡,拿著一塊木頭鑽鑽敲敲,沒用一塊軸承、電池和電線,竟就做成了會自己走路的小豬佩奇、機器人、小松鼠等,這些技藝無一不讓人大為震驚。

  詩人汪國真曾説,看海和出海是兩種不同的人生境界,一種是把眼睛給了海,一種是把生命給了海。像李子柒、阿木爺爺這樣的“網紅”,應該屬於後者,他們的故事充滿真誠、堅韌、智慧的符號,這才是實實在在的表達方式。

  程曼詩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