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旅美百花文學獎作家陳九:用母語講述海外華人故事

2019年12月13日 09:18:00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2011年,得知小説《老史與海》在國內獲得第14屆百花文學獎的時候,陳九正坐在美國紐約市政府的辦公室裏,面對著大量的數據管理工作。這個消息讓他非常激動,但當時知道的時間有些晚,他已來不及回國參加頒獎禮。

  陳九原名陳志軍,1955年出生,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他1986年到美國攻讀國際事務碩士,1989年攻讀電腦數據庫設計和管理碩士,現任紐約市政府數據中心主任,業餘時間從事寫作,曾創辦北美華人作家協會並任職會長。1999年到2003年,他擔任海外華文作家筆會會長,曾擔任北美校友會會長。

  1986年,陳九帶著45美元隻身來到了美國俄亥俄州。

  初到美國,語言不通的陳九舉步維艱。“但是俄亥俄不相信眼淚,我沒有時間為自己處境難過,必須馬上堅強起來,努力找出路。”

  最困難的時候,他每週的伙食費只有7美元。“2美元雞腿,1美元馬鈴薯,1美元牛奶,1美元蘋果,1美元麵包,1美元雞蛋。為了生活,他開始尋找各種打短工的機會,在圖書館整理書籍,在餐館洗碗送餐,在建築工地油漆頂棚,在林場伐木……那段時光,他憑力氣與意志度過。

  很長一段時間,陳九的生活十分拮據。他不僅需要到處打工掙錢,居所也沒有暖氣。“當時房間有一個鐵爐子,估計比我爺爺歲數還大。我自己到後院砍樹,靠燒木頭取暖。”

  打短工的日子,從1986年開始持續了近10年。在工作和生活都安穩下來後,從小愛好寫作的陳九才又重拾筆墨。

  剛開始,他嘗試用英文寫作,卻總是感覺情緒表達不能盡興,10年來獨在異鄉的經歷和孤獨感受,又讓他十分渴望酣暢淋漓地表達出來。“當你真孤獨時,也許是本能使然,視野便一下打開了,心靈雷達的搜索範圍頃刻間擴展,很多過去被忽略的存在呼地涌入心懷,生動柔軟。”

  因此,陳九決定改用母語中文,創作海外華人的故事。“生活經驗多了,遇到的人和事多了,寫作和自信的來源就有了。”陳九説。

  《老史與海》由此誕生。那是在陳九打工的生涯中,讓他難以忘懷的一次出海經歷。他以這次經歷和感受為基礎,創作了這部後來獲得百花文學獎的小説。

  陳九認為,在中國的文學種類中,還缺乏海洋符號、藍色坐標。想要填補這個空白,是他決定寫一部海洋文化作品的主要原因,“或許這也是能獲得百花獎的原因之一。”陳九笑著説。

  業餘時間,陳九筆耕不輟。白天上班,晚上寫作,多年來雷打不動。繼《老史與海》之後,他陸續創作了小説集《紐約有個田翠蓮》《挫指柔》;散文集《紐約第三隻眼》《曼哈頓的中國大咖》《活著,就要熱氣騰騰》,以及詩集《漂泊有時很美》等。他的作品曾獲第14屆百花文學獎、第4屆《長江文藝》完美文學獎及首屆中山文學獎。

  在美國打拼了30年,陳九説自己主要靠的是信心和意志力,“幾乎沒有真正害怕過什麼事,我總是相信通過持續努力可以戰勝任何困難。”

  這種信心和意志力源於陳九在國內的部隊生涯。

  15歲,他就當了鐵道兵,到上大學之前,有整整5年時間。鐵道兵擔負著工程建設和保障任務:鐵路搶修、搶建、物資輸送……每完成一項任務,每戰勝一次艱苦的自然環境,都會讓他的意志力和信心又增加一分。

  也是在這段當兵的日子裏,陳九開始閱讀,學習表達。他把所有的業餘時間都用來閱讀,閱讀筆記積累了近100本。這5年,是陳九認為出國前最珍貴的5年。“它讓我的生命打上了不一樣的底色。”

  部隊經歷也助益陳九的寫作生涯。陳九認為,寫作中最重要的莫過於真誠——敢於表達自己,要有“敢於豁出去”的精神,讓自己服務於文字。

  (來源:《新民晚報》)

  林 景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