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走進日常,“新國風”不是一場角色扮演遊戲

2019年12月11日 14:25:00來源:文匯報

  漢服産業規模突破十億元,古風元素成視頻産業新亮點——

  走進日常,“新國風”不是一場角色扮演遊戲

  ■本報記者 張禎希

  近年掀起的漢服潮讓人很難忽視,街頭巷尾或校園、公園中,衣袂飄飄的青年人時有出現。有數據顯示,目前全國漢服市場的消費人群已超200萬,産業總規模突破十億元大關。

  與只是穿上古裝“角色扮演”不同,如今的年輕人從改良漢服到原創古風歌曲、舞蹈,再到文創衍生品,已經並非一味復古倣古,而是將傳統文化與當下審美和生活對接。這股流行趨勢被概括為“新國風”——新在時代環境、技術媒介,也新在觀念、表達方式。不過,在學者看來,新國風也需要克服網路時代碎片化、符號化的傳播局限。文化傳承需要發現古今貫通之處,找到適合當下的創造和發展,如果少了文化底蘊和時代風貌的融合,新國風難免只是“一陣風”。

  穿上身、秀出來的傳統元素,正成為網生代最炫個性風

  青年審美與傳統文化能碰撞出怎樣的火花?高口碑國産青春片《閃光少女》裏有最直觀的答案。影片講述了一群喜愛動漫文化的青年人,用過硬的技巧與獨到的演繹,讓民族音樂煥發新生的故事。片中這支民樂隊叫“2.5次元”——連結二次元與三次元世界,也意味著動漫遊戲審美與傳統文化元素的聯姻。片中身著誇張動漫服裝的少女為了編好古風曲目,積極研究民族樂器演變史,甚至將《中國通史》讀了好幾遍。她們演奏的原創古風樂曲在動漫展上一鳴驚人,吸引更多青年人“入圈”。

  將傳統文化秀出來甚至直接穿戴上身,已成為網生代人群中的一股流行趨勢。拿青少年雲集的視頻網站嗶哩嗶哩為例,截至今年三月,該網站中與傳統文化相關的原創內容同比增長高達331%。古風音樂、國風舞蹈、漢服製作、粧發、走秀、古典菜式研究等一大批以傳統文化為起點的原創內容,正成為動漫、遊戲之外,深受用戶喜愛的內容。而這些內容的創作者也以青少年為主,18到24歲的人群佔比七成。

  中國藝術研究院助理研究員王玉玊,涉獵古風圈已有十年之久,她將這些作品比作“精神文創産品”。“當下的新國風玩家並非一味地復古、倣古,而是將傳統文化元素與自身審美習慣以及傳媒新技術結合,進行創新再造,讓其閃耀于網路空間與生活場景。”在嗶哩嗶哩網上,一曲古箏演奏版《千本櫻》獲得超2000萬點擊,以及超過35萬條彈幕,被譽為“鎮站之寶”。這首樂曲並非源自傳統民樂,而是一首在動漫愛好者中人氣很高的現代原創曲目。另一首“古風神曲”《權禦天下》則更進一步,這首描繪三國歷史事件的歌曲,最初版本是由虛擬偶像演唱的。古風樂曲與電子音樂語音合成技術(VOCALOID),碰撞出了巨大的新鮮感。

  “古風進入時尚,讓年輕人對傳統文化資源有了一種感性體認,升起一種了解探究的願望。”中國戲曲學院教師孫燾認為,新國風滿足了青年一代對認同感與儀式感的追求,是網路時代的一種個性化選擇。層出不窮的新媒介和技術手段帶來了新的人際聯結方式,代際、地域等人群標簽在淡化,而興趣愛好更容易讓人産生共鳴。同好間的頻繁交流互動促進了新國風的繁榮。

  克服碎片化、符號化傳播局限,“新國風”才能更好發展

  《閃光少女》的結局處,身著誇張動漫服裝的少男少女最終站上了更大的演出舞臺,一曲酣暢的原創古風樂曲演奏之後,一些起初“看不慣”他們穿著打扮的觀眾也給予熱烈掌聲。這個結局釋放出這樣一個信號:與傳統文化聯姻,讓過往被視為“非主流”的青年審美文化,已經走出了圈子文化的小世界。影片同時也拋出問題:在以新鮮的視聽體驗獲得關注後,新國風又該如何面向更廣泛的受眾。

  隨著新國風的走紅,一些把“新國風”當符號當標簽的問題也漸漸顯現。某檔主打國風審美的節目就因為空洞的古典華服展示,以及對古典詩詞、華麗辭藻的生搬硬套,陷入重形式輕內核的爭議。類似買櫝還珠的案例在所謂新國風“玩家”中也有發生:曾有聽過不少現代古風歌曲,卻沒有看過《紅樓夢》的年輕網友,嫌棄87版《紅樓夢》主題曲《枉凝眉》寫得不夠押韻、不太“古風”,鬧出笑話。

  “傳統文化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在一定共識基礎上的多樣性豐富性。”在孫燾看來,某些時尚層面的國風、古風必然是表面化的,更多的是一種生活趣味的裝點。文化的核心體現著整個生活方式和觀念系統,是技術與人文整體發展的結果,不是靠某一領域、或某一圈子文化中的單向傳播就能抵達的。

  在學者看來,要讓傳統文化在這個時代更好地傳承發揚,既要尊重年輕人的自發選擇和創造,也要加強正向引導,以及對整個傳播場域的營造。比如,因為國風歌曲《生僻字》的走紅,一批平時念不出來的生僻字成為“網紅”,隨著這首歌曲的走紅,網路上出現了不少公號文章自發普及生僻字的出處,以及其背後的語言學知識。這便是立體傳播場域營造的有益嘗試。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