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寫真:尋胡適遺跡,覓君子逸聞
臺北南港區有一座小山,山對面是臺灣赫赫有名的象牙塔“中央研究院”。小山不陡亦不峻,卻成為眾多國學愛好者心目中的一座高峰。
正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這座小山因埋葬著多位學者大家而獲譽“南港學人山”。“甲骨四堂”之一的董作賓、著名物理學家吳大猷、音韻學家董同龢均長眠於此,而當中最負盛名者,仍屬唐德剛筆下“開風氣之先,據杏壇之首”的胡適。
行至山腳,“胡適公園”四個大字映入眼簾。一池噴泉後,是一面鐫刻有十句胡適手書的“箴言墻”,“做學問要在不疑處有疑,待人要在有疑處不疑”“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要怎樣收穫,先那麼栽”等名句勸勉著世人。
拾級而上,山腰處坐落著楊英風雕刻、于右任題字的“胡適之先生像”。銅像坐東朝西,靜靜地望著不遠處的“中研院”。及至山頂,便是採用現代主義風格的胡適墓園。白色廊亭環繞主墓,四週松柏長青,腳下鋪以鵝卵石,兩側是胡適二子胡祖望墓及胡思杜紀念碑。
胡適墓碑正上方,是蔣介石所書“智德兼隆”四個大字。記者在墓碑前方的五星花壇上發現一枚竹簡,上書一行簡體小楷“敬愛的胡適之先生千古·杭州蔣氏”。兩位“蔣氏”的悼詞,恰濃縮了兩岸對胡適的敬仰與懷念。
下山西行數百米,就是胡適故居。這間平房佔地約160平方米,胡適自1958年由美回臺任“中研院”院長至1962年與世長辭,人生最後歲月均居於此。故居內書架上的線裝書、酒櫃裏的威士忌、臥室中的取暖爐……胡適生前的裝潢擺設得以最大程度保存。
胡適故居相距“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圖書館僅“一步之遙”。故居講解員莊茹蘭告訴記者,胡適早在赴臺之前就致信李濟表示,希望可以向“中研院”借一塊地,自己出錢建一小屋,百年之後把這房子捐給“中研院”,唯一希望就是“距離史語所圖書館近一點”。
故居隔壁,是一間80余平方米的陳列室,收藏著胡適遺著、手稿和生活用品。既有徐志摩、林徽因信件,也有胡適留美期間的英文筆記;既有齊白石、臺靜農等人為胡適雕刻的印章,也有胡適收藏的《乾隆甲戌脂硯齋重評石頭記》。
其中最有趣者,當屬五枚中間凹陷的“PTT硬幣”。莊茹蘭介紹,這本是舊時法國打電話所用的符號幣,因為諧音似“怕太太”而成為當時男士自嘲加入“懼內會”的會員證。晚年的胡適對夫人江冬秀言聽計從,友人葉楚生送來這會員證,他不僅欣然接受還樂在其中。
“胡適絲毫不愛財,生前常為朋友雪中送炭,死後卻只為家人留下了135美元和滿屋子書卷。”文史工作者黃華安對記者説,林語堂留洋窘迫時曾向胡適求助,胡適當即匯去一筆美元,並稱是北京大學為林“預支的薪資”,唯盼其回國後赴北大任教。後來林語堂果真到北大任教,欲向校長蔣夢麟還賬時才得知,校方從未有此做法,實乃胡適個人資助。
1962年2月24日,“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胡適猝然離世。從董作賓之子、攝影師董敏拍攝的胡適最後一場演講前的照片上看,微笑的胡適仍然如李敖所形容般“春風化雨,一團和氣”。
黃華安説,胡適一生留給後世太多精神遺産,除科學嚴謹的治學態度外,最值得今人學習的,便是他的俠客風骨和君子溫度。(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