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泰順“國保”廊橋涅槃重生 廊橋記憶館開館喜迎八方客
中新網溫州11月15日電(見習記者 周悅磊 通訊員 夏伊蕾)15日下午,泰順廊橋記憶館開館儀式在浙江泰順縣筱村鎮文興橋畔舉行。當地畬族姑娘載歌載舞,敬獻畬族彩帶,歡迎中外廊橋專家學者遠道而來。
泰順是“中國廊橋之鄉”,境內現存各類橋梁970多座,遺存明、清時期古廊橋30余座,其中15座廊橋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座廊橋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當地廊橋按營造技術可分為石拱木廊橋、木平梁廊橋、伸臂式木平梁廊橋、八字撐木拱廊橋和編梁木拱廊橋五種類型,其中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閩浙木拱廊橋入選中國“世遺”預備名單。
“2016年9月15日,颱風‘莫蘭蒂’所帶來的洪水衝垮了薛宅橋、文重橋、文興橋這三座‘國保’廊橋。所幸泰順集廣大群眾之力第一時間打撈起廊橋原構件,歷經一年時間,遵循文物修舊如舊的原則,讓三座國保廊橋重新屹立在溪水兩畔。”開館儀式上,泰順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胡慧雷如是説。
胡慧雷指出,建設廊橋記憶館是為了更好地守護廊橋、傳承技藝、發揚精神,這是一段人為搶救和修復廊橋不怕險阻、愛心接力、全民出動的集體記憶,是一部生動再現泰順鄉民護橋、築橋、守橋壯舉的珍貴檔案,是一個廊橋修復保護與非遺傳承完美結合的經典案例。
開館儀式後,現場專家學者一同入館參觀。場館以“國寶重生、精神永續”為主題,分“出世·長虹飲澗”“劫難·風雨抗衡”“搶救·眾志成城”“修復·匠心築夢”“重生·神采如昔”五個部分,闡釋了泰順作為中國廊橋之鄉的命運所在和廊橋獨特的魅力,凸顯出人與橋完美契合、共生共存的價值取向。
展館外,中外學者專家在活靈活現的廊橋龍表演簇擁下走上文興橋,觀看了木拱橋營造技藝傳承人曾家快、賴永斌、鄭昌貴的收徒儀式,欣喜見證木拱廊橋營造技藝的傳承和延續。
據悉,廊橋的美名緣自一場“邂逅”。上世紀70年代後期,中國土木工程學家、橋梁專家、工程教育家茅以升帶隊深入浙南山區進行考察,看到了酷似北宋畫家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中的“虹橋”。在此之後,茅以升主編的《中國古橋技術史》記載了泰順的4座木拱橋,泰順廊橋從此走出深山為天下所知。(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