鐫刻國家記憶:技術和藝術高度聯姻 人民性是鮮明特質
鐫刻國家記憶(藝文觀察·公共的空間 大眾的藝術①)
以廣場為代表的公共空間,是人民大眾活動的重要場所。從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到今年國慶的廣場聯歡;從景觀演出、隨處可見的廣場舞,到各種“快閃”“燈光秀”;從傳統意義上的廣場,再到更廣泛的體育館、機場、火車站、公園、商場等公共空間……無論是國家大型活動,還是民眾的娛樂活動,大眾藝術以廣泛的群眾參與性,深度嵌入新時代的文化生活。
從本期開始,本版推出“公共的空間 大眾的藝術”系列策劃,探討公共空間藝術的新變化、新趨勢,力求為新時代的文藝創作和文化建設提供參考。
——編 者
核心閱讀
新技術越來越多地運用到大型活動中,成為這種藝術形式的新看點、新亮點,為藝術創作開拓新空間,為觀眾帶來全新的審美體驗。
藝術創意服務於視覺感受,視覺呈現的背後是文化表達。要帶給觀眾更深層次的震撼,需在本民族文化中尋找和淬煉。
璀璨綻放的焰火、流光溢彩的光藝、激情澎湃的交響、氣勢恢宏的合唱、行雲流水的舞姿、如詩如畫的景觀……從6萬多群眾在天安門廣場載歌載舞,到武漢體育中心的震撼亮相,一場場藝術盛宴,一個個難忘的燃情時刻,刷新了人們對新時代廣場藝術的認知。
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APEC北京峰會、G20杭州峰會、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聯歡活動、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近年來,一系列國家重大慶典、儀式活動,以恢弘壯美的審美品格和無與倫比的藝術魅力,激蕩著中國人的愛國情懷,塑造著當代家國記憶,也向世界講述著我們的“中國夢”。
技術和藝術高度聯姻
表演奇跡背後是高科技快速發展
“飄動的五星紅旗”“巍峨的長城”“飄曳的風箏”“展翅的和平鴿”“旋轉的‘一帶一路’地球村”……時隔一個多月,這些令人嘆為觀止的巨幅畫面,依然被很多觀眾津津樂道。
“這是世界上難度最大的動態圖形表演。全世界還沒有這樣的表演,全部在流動中完成,一秒鐘都沒有重復,我們的演員創造了奇跡。”國慶70週年聯歡活動總導演張藝謀説。
被稱為奇跡的這段表演一共5352秒,完美呈現133800幀畫面,音樂節奏點超過3000個,所有編排點位數量達2921520個。龐大的數字分秒不差地完成,一切得力於高科技的支撐。
在北京理工大學研發的數字表演與倣真技術支援下,通過電腦數字模擬,每幅畫面被拆解成3290個模組,根據模組為每位演員制定隊形變化方案。表演中,隨著3290名群眾演員不停跑動、變換動作,3290塊電子屏拼接出一幅幅流動的巨幅畫面。每塊光影屏下方都安裝了內容記憶體,通過無線信號激發存儲的畫面。如此高密度的無線信號傳輸,少不了5G的支撐。
“完美與突破,都得益於中國科技的快速進步。”北京理工大學數字與倣真實驗室副主任李鵬説。
近年來,新技術越來越多地運用到大型活動中,成為這種藝術形式的新看點、新亮點,為藝術創作開拓新空間,為觀眾帶來全新的審美體驗。
還記得G20杭州峰會嗎?全息處理技術罕見地被運用於室外場景,成就了西湖水面上的《天鵝湖》。外媒和觀眾一致評價:美得讓人驚嘆!
軍運會開幕式上,在超高亮度鐳射投影的幫助下,武漢體育中心2萬多平方米的地面,化身世界最大的全三維立體式舞臺。借助威亞技術、AR技術、VR技術,觀眾看到了360度立體式空間表演,虛擬鏡頭和現場表演的有機結合,帶來美輪美奐、令人嘆為觀止的審美體驗。總導演楊笑陽認為開幕式最值得驕傲的就是,全部裝置道具採用了中國製造。裝置中運用了大量中國傳統的榫卯結構,節省了不少開支。
在300米的高空以雙線條勾勒出數字“70”、三次連續綻放的“人民萬歲”、 7棵25米高的三維動態特效煙花樹,國慶之夜的流光溢彩、絢爛多姿,同樣源自特效焰火表演的技術突破。焰火藝術家蔡國強自信地説,放眼世界,這都屬從未有過的創舉。
“這些藝術呈現集中體現了中國智慧。組織有序、高質高效的背後是中國人民的萬眾一心。”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胡智鋒説。
藝術表達匠心獨運
以藝術承載民族文化和時代精神
北京奧運會上2008個銅缶擊響、巨幅畫卷徐徐展開;上海合作組織青島峰會橫跨海陸近5公里的焰火秀、近百座樓體的燈光秀;國慶70週年聯歡活動中的千人交響與千人合唱;軍運會開幕式上,世界最大的威亞絲綢在空中展開,按照1:1比例製作的復興號“開”到表演場地,通過舞臺升降,大江大河瞬間變成高山,2000人瞬間出現再瞬間消失……壯麗宏闊、行雲流水,這些精心營造的視聽奇觀,如同一部部史詩大片,彰顯國家慶典和儀式活動的美學風格。
國慶聯歡活動藝術總監張和平説,創作集體自始至終都在尋找絕活,力求給觀眾以超乎想像的視覺衝擊、情感共鳴和心靈震撼。“廣場藝術不同於舞臺藝術也不同於影像藝術,它融情感表達于場景表演中,以藝術的方式承載民族文化和時代精神,有獨特的藝術屬性。”
國家重大慶典和儀式活動,往往具有十分鮮明的特定主題。如何將主題生動明確地用各種藝術手段表達出來,既有一些規律性的經驗,也凝聚了每一個創作集體的匠心。
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光藝展示的夢幻五環;2014年APEC歡迎晚會表演以“水”元素寓意“上善若水”“同舟共濟”;今年國慶聯歡活動中,“70”圖案的煙花;軍運會上拼出“和合”二字的空降兵盾牌陣……這些都是對主題最直觀的呈現,也成為觀眾最鮮明的記憶點。
這屆軍運會開幕式以“和平的薪火”為主題,向世界傳遞中華文化崇尚和平、中華兒女熱愛和平的信號。文藝表演上篇《泱泱華夏生生不息》,下篇《路路相連美美與共》,正是應了此情此景。
“舞臺藝術是相對封閉的空間,露天廣場的自然條件給創作帶來挑戰的同時,拓展了想像空間,我們更注重藝術與空間、與自然的有機結合。”楊笑陽介紹,創作團隊在勘探場地後,確定將黃河、長江搬進武漢體育中心。演出最讓人驚艷的是實體水景的搭建。大江大河以如此宏大而真實的形式出現,若在舞臺上使用有些喧賓奪主,但放在開放的廣場空間,便具備了新奇的審美意味。
藝術創意服務於視覺感受,視覺呈現的背後是文化表達。這種表達指向鮮明的主題,蘊藏的是文化內核,要帶給觀眾更深層次的震撼,需在本民族文明和文化中尋找和淬煉。
“優秀的廣場藝術創作者,一定首先是優秀的舞臺藝術創作者。在這個被大屏小屏佔據的全媒體時代,廣場藝術要給觀眾帶來沉浸感、參與感,創作者除了是藝術家,還需要一定的媒介素養,懂得傳播規律。”專家表示。
人民性是鮮明特質
展示中國人精神風貌和家國情懷
聯歡活動上,一對銀發老夫妻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這對銀發夫妻是家住北京東城區的王秀蘭和袁靜濰,二人的深情對視成為中國故事裏的溫柔一幀,感動了很多觀眾。
“新中國的生日是人民的節日。70年群眾聯歡的大舞臺屬於人民群眾,人民性是這場活動最鮮明的特質。”國慶聯歡活動執行導演甲丁説。
沒有整齊劃一的動作,沒有身著統一的服裝,每個人都被賦予充分的表演自由,表達著內心的幸福感、獲得感;各界群眾共同完成了大規模“快閃”《我和我的祖國》;一首首耳熟能詳、膾炙人口的歌曲,勾起每一代中國人的集體回憶,讓人不由自主地加入合唱……自由、生動、歡愉、活潑。一張張笑臉上寫著新時代中國人的精氣神兒。
整齊劃一之外,張弛有度、形散神聚,更注重敘事性,更注重藝術性,更強調互動性,是新時代廣場藝術講好中國故事的方式。楊笑陽介紹,軍運會開幕式暗藏了四條故事線索:一是和平的薪火,二是母親河,三是串聯起故事線的小士兵,四是和合之道。“觀眾可以根據自己的審美判斷,從任何一條故事線進行理解與闡釋。”
故事的背後是精神、價值與力量。
這裡有人民的期盼。“這次群眾聯歡的標準,就在全國人民的心裏。我們在新時代應該有新的表達和新的高度。”張和平説。
這裡有高度的凝聚力。“全體主創有一個共同的感覺——如果不是在我們這樣的國家,如果不是在這樣的時代,如果不是人民群眾的愛國熱情,可能根本無法完成這個任務。”甲丁深有感慨。
這裡有深沉的文化自信。“文化激活創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藝術家創作的深厚素材和不竭動力。”楊笑陽説。
任姍姍 周飛亞 王瑨
《人民日報》(2019年11月14日20版)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