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城市的未來需要用文化去打造

2019年11月15日 13:10:00來源:中國青年報

  城市的未來需要用文化去打造

  “城市是文化的標誌,文化是城市的靈魂。當今社會,文化是城市生命力之本,是城市凝聚力之魂,是城市創造力之源。文化已成為城市軟實力的核心要素,城市綜合競爭力的重要內涵。”10月19日,在“遇見未來——以人文與科學視域為中心”第十一屆文化中國論壇上,中共浙江省委原常委、杭州市委原書記王國平,在主題講座《打造長江文化帶,推進城市新發展》中如是説。

  王國平以杭州躋身世界“雙遺城市”的成功經驗為例,分享了處理好文化與城市的關係在城市發展中的重要意義,以及在推進城市發展時應該注意的幾個關鍵問題。他認為,進行城市改造,推動城市發展,首先要堅持“文化保護”與“文化建設”相結合。

  “文化保護”和“文化建設”可以實現雙贏

  杭州在城市發展進程中,面臨過一系列機遇和挑戰,其中如何處理好城市保護與建設之間的關係,顯得尤為重要。王國平説,過去,杭州城市發展戰略和規劃可以用6個字概括:“拆老城、建新城”。但是,實踐證明,這種理念和格局支撐不了杭州的發展。既解決不了城市的發展空間問題,又對老城的歷史文化造成了破壞和傷害。後來,杭州市委市政府改變思路,採取了“保老城、建新城”的新的城市發展理念,使保護和建設這兩個對立的矛盾得以融合,問題迎刃而解。於是,杭州從“三面臨山一面城”的“西湖時代”,進入了“一條江水穿城過”的“錢塘江時代”。“理念的背後是文化的烙印。如果不尊重文化,不懂得利用文化,就不可能出現發展戰略的大調整。”王國平説。

  如何提高老城區原住民的居住品質,是各歷史名城共同面對的難題。如果處理不當,可能會出現兩個極端:危舊建築被全部拆光,歷史內涵蕩然無存;危舊建築全部保留,老百姓生活品質無法提升。杭州危舊房改善工程,共涉及危改建築面積180萬平方米,原住居民3萬戶,工程涉及的50年以上的歷史建築都得以保存。王國平介紹説,評價文化遺産的標準中,有一項非常重要的指標叫做生活形態的延續性。如果缺乏了生活形態的延續性,文化遺産點沒有按照傳統生活方式生活的原住民,申遺就不可能成功。“保護下來的杭州老城區以及老城區裏的3萬戶原住民,成為杭州西湖申遺成功的砝碼,同時也是杭州作為國際旅遊目的地的最大賣點”。

  “文化保護”和“文化建設”是任何一座歷史文化名城都不能回避的問題。“有人認為保護與建設像魚與熊掌一樣不可兼得,強調歷史文化遺産的保護就會影響城市化發展,就會阻礙現代城市的建設。在一些地區推進城市建設過程中,大量歷史文化建築遭受建設性破壞,也有的地方為了保護歷史文化而阻礙了城市現代化建設的進程。這兩種片面性都應該避免。”王國平説。

  王國平認為,“文化保護”和“文化建設”實際上並不矛盾。他説,歷史文化是城市的“根”與“魂”,是城市最具特色的寶貴資源。保護歷史文化是現代城市建設的應有之義,應該成為現代城市建設、現代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建設一座具有自身特色與魅力的現代城市,離不開對歷史文化的保護。城市文化建設,是在歷史文化保護基礎上的建設,是對歷史文化的傳承、延續和發展。因此,所謂的文化建設,是在保護、傳承、延續歷史文化前提下的文化建設;所謂的文化保護是一種積極的保護,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傳統文化的發揚光大。

  法國著名作者、製片人、導演熱羅姆·克萊蒙對這一觀點深表認同。他説,法國歷史上也曾經歷過一段對文化遺産來説十分不幸的時期。“法國大革命破壞了很多歷史古跡、文化財富和藝術作品。不過,法國民眾對此表現出了非常強烈的反應。人們説,夠了,不要再把修道院變成採石場,不要再拆毀城堡等古建築並把拆毀下的東西販賣給藝術品商人了。這種強烈的社會反應推動了法國政府對歷史建築的保護和修復,其中就包括巴黎聖母院”。

  傳統與現代融合,本土與國際接軌

  在談到城市建設與歷史文化的關係時,克萊蒙表示:“打造文化,必須在自己原有的文化、原有的文化身份、原有歷史的基礎上進行。一個國家對自己的歷史和傳統必須非常認真、小心地予以保護,因為無論是文化遺産,還是藝術作品,都非常脆弱。同時,對於歷史的認識和學習也非常必要,因為一個國家如果忘記了自己的‘根’,那就失去了自己的身份。”

  王國平認為,推進城市文化發展,既要堅持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相結合,也要堅持本土文化與國際文化相結合。他説:“現代文化是對傳統文化的延續和提升;傳統文化是現代文化發展的根基和源泉。通過積極的文化保護與創新,才能實現古意盎然的傳統文化與前衛時尚的現代文化的完美結合。”

  王國平分析説,“本土文化”主要是紮根本土、世代相承、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是代表一個地區、一個城市的特色文化。在古代,由於交通的隔絕和交往的稀少,人群依氏族、部落分居各地,其後逐漸融合為較大的民族。他們創造了自己的語言文字,相應也創造了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形成了共同的心理狀態、風俗習慣和規章制度,産生了宗教信仰、風土民情、眾生群相、民間俚曲、禮俗風尚等,這就是“本土文化”。因此,“本土文化”是最具有民族性、區域性、差異性、獨特性的文化。“本土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地區、一座城市中最為珍貴的“瑰寶”。同時,也應當看到,“本土文化”既是在自己豐富悠久、色彩斑斕的民俗文化土壤中形成壯大的,也是在不斷汲取外部文化元素的過程中豐富發展的。

  隨著國家間、地域間、城市間交流聯繫的發展,“本土文化”融于“國際文化”之中,已成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

  推進城市文化發展,就必須在堅持、保護“本土文化”特色的同時,融入“國際文化”的大交流之中,汲取國際上先進的文化元素,讓“外來文化”在“本土文化”的土壤中生發、融合,以國際現代元素來提升“本土文化”,實現“本土文化”的國際化。

  四力合一,實現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大發展

  “我們需要知識分子,思想家,所有熱愛思考、致力於智力活動的人來共同建造我們的文化。”克萊蒙説。

  王國平認為,推進城市文化建設與發展,必須堅持黨政主導力、企業運作力、社會配置力與文化人主體力的“四力合一”。“文化具有先進性、引領性、公益性的特性,必鬚髮揮黨和政府在文化建設規劃、歷史文化保護、先進文化建設等方面的主導作用。同時,推進文化事業發展,尤其是文化産業發展,關鍵靠企業發揮強大的運作能力,發揮市場在文化資源上的配置作用,通過市場合理和優化配置各種文化資源,才能實現文化産品的價值與效益的最大化。此外,文化事業是社會公共事業,社會公眾不僅要享受文化發展的成果,而且要參與社會文化建設,只有調動社會各方面的力量,整合社會各方面的資源,才能形成全社會共同興辦文化事業的格局。最後,文化人是文化發展的主力軍,推進文化事業發展,首先要發揮文化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創作出更多更好的文化藝術産品,才能提升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品質”。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夏瑾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