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廣西梧州“10後”愛唱戲 世界非遺粵劇傳承現生機

2019年10月17日 08:20: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梧州10月16日電 題:廣西梧州“10後”愛唱戲 世界非遺粵劇傳承現生機

  作者 朱柳融 楊志雄

  “憶青霜,配紫電,相依戀,訴心願……”10月16日,廣西梧州市8歲的張芯寧戴著頭飾、著一身紅衣,在梧州粵劇館舞臺上表演《劍歌劍歸來》,婉轉的唱腔和嬌俏的扮相,贏得現場海外華文媒體採訪團的掌聲。

  當天,來自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比利時、瑞典、多明尼加等國家的華文媒體高層,走進梧州感受世界非遺粵劇的魅力。

  多明尼加《僑訊》主編盧永峰“入戲”很深,一邊觀看一邊哼唱起來。“我的祖籍是廣東,從小聽著粵劇長大的。”盧永峰介紹,23年前他去到多明尼加,加入了當地的粵劇社團,每週都會和團友一起練習,節慶時經常四處表演。

  2009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的粵劇,被譽為“南國紅豆”。粵劇是糅合唱念做打、樂師配樂、戲臺服飾、抽象形體的表演藝術,流行于廣東、廣西及香港、澳門地區,已有近500年曆史。

  表演結束後,華文媒體高層不僅爭相與張芯寧合影,還穿上粵劇服,過了一把粵劇癮。盧永峰對張芯寧的表演讚嘆有佳。“小演員學習三年,表演有模有樣。”盧永峰表示,希望更多小朋友加入,傳承和發揚粵劇。

  1951年成立的梧州粵劇團,在廣東、香港、澳門及東南亞有著較高的影響力。該團演出的《女駙馬》《九寶蓮》《賣花女》等經典劇目,歷演不衰、享有盛名。其中,《女駙馬》經常到廣東、港澳地區演出,曾出現“萬人空巷爭看駙馬”的景象。

  隨著時代發展,粵劇和許多劇種一樣,面臨著人才短缺、觀眾斷層等困境。近年來,梧州官方建立保護與傳承基地和傳習所,設立粵劇傳承發展基金;同時,大力推進“粵劇進校園”,把戲曲文化融入課堂教學和課後文化活動,培養學生看戲、聽戲、學戲、唱戲的興趣。

  張芯寧坦言,三年前,她在學校看了粵劇表演,被粵劇多彩的服飾、聲情並茂的表演吸引,主動和家裏提出要學習。

  張芯寧的要求,得到家裏支援。“我們專門給她請了粵劇老師,每週進行兩次學習。”張芯寧母親曾勵介紹,孩子每次練功時,壓腿壓到哭,“看著很心疼,也希望她能堅持下去,傳承粵劇”。

  學習三年後,張芯寧在戲曲舞臺上嶄露頭角。廣西兒童藝術比賽和東盟戲曲大賽、梧州市中小師生戲曲展演大賽等,張芯寧都取得不錯的成績。

  梧州粵劇廣西非遺傳承人陳靜表示,她已有30多年的粵劇表演經驗,近年來除了走進中小學、高校宣傳和推廣粵劇,她還走進幼兒園在娃娃堆裏表演,吸引更多小戲迷和愛好者。

  據廣西梧州官方提供資料顯示,2017年,該市中小學校“戲曲進校園”率達100%。截至2019年4月,該市組織戲曲進校園活動4000多場次,培訓戲曲教師1000多人次,培養學生戲迷50多萬人。粵劇傳承呈現新生機。

  加拿大《加華國際商報》社長羅素不僅穿上粵劇服,還學了幾句唱腔。“在加拿大有很多華人喜歡看粵劇,我希望能牽線搭橋,將梧州優秀的粵劇表演介紹給加拿大戲迷。”(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