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龐智鋒:貿易戰“懲罰”藝術界 佳士得持續投資中國內地
中新社香港9月8日電 題:專訪龐智鋒:貿易戰“懲罰”藝術界 佳士得持續投資中國內地
中新社記者 阮曉
“任何在中國製造的物品,哪怕是一個宋代的碗,它藏于倫敦、被運到紐約,都會被徵稅。這是在懲罰收藏家,廣義上來説,這是在懲罰藝術界。”佳士得亞太區總裁龐智鋒(Francis Belin)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如是説道。
2018年,美國挑起貿易爭端,為中美間商品往來徒增波折。作為二級市場的藝術品拍賣市場,是否受到國際貿易關係緊張的影響?龐智鋒表示,據佳士得2019年上半年的業績顯示,現時藝術品市場還未直接受到貿易戰的波及,亞洲特別是中國內地藏家的購買力依然強勁。
他舉例稱,在5月紐約春拍場上,眾多頂級藏品由亞洲藏家收藏,而6月在倫敦出售的畢加索作品也由亞洲藏家購入;亞洲特別是中國內地藏家在市場上的身影非常活躍,在全球範圍內購入的藝術品總價值仍未見頂,也未出現下降跡象。
“有人對內地經濟前景感到悲觀,但在海外,我們並不這麼認為,這不是我們所看到的事實,銷售數字告訴我們,內地經濟富有活力,中國藏家數量越來越多,身影非常活躍。”龐智鋒説。
龐智鋒認為,貿易戰不是解決中美間分歧的最好辦法,這會“懲罰”收藏家,廣義上來説,這是在“懲罰”藝術界;過去幾個月以來,佳士得一直在進行遊説,他相信這些最終會過去,更不會影響佳士得持續投資內地的既定發展路徑。
作為一間擁有逾250年曆史的國際拍賣行,佳士得于1994年進入內地,見證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發展壯大。自2013年在上海舉行首場拍賣,龐智鋒介紹,近年佳士得對內地藝術品市場的投入有了更多新舉措:在北京開設藝廊、在廣州推出巡展、增加有關西方藝術專家的覆蓋面,“我們已經比其他人做得多了,有什麼理由不比過往做得更多呢?”他笑稱。
而作為佳士得亞太區新晉掌舵人,龐智鋒自2005年首次到中國,過去8年間頻繁往來內地與香港,目睹內地及其藝術品市場的巨變與發展,認為內地藝術品市場日趨成熟,頂級及新生代華人藝術家的市場價值潛力巨大,藏家數量和品味不斷提升。
被問及內地藝術品市場經過多年發展,令其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點?龐智鋒毫不猶豫地表示,是發展的速度。而其中,包括了藏家學習的速度和品味的提升。
他説,收藏是一趟旅程,在這個過程中,藏家學習改善品味、提升藏品、找到收藏的方向。初期藏家或許會更加好奇地探索多元領域,而成熟的藏家則有著更具體的想法。“內地藏家對知識有著難以置信的渴求,不羞于提問,學習的速度驚人。”
龐智鋒認為,中國藏家的品味也在不斷擴展,亞洲藝術有著一個非常強大的核心,無論是傳統書法還是現當代藝術,中國藝術家作品在市場上的需求近年開始“起飛”。
例如拍場上興起的對頂級華人藝術作品的追捧——“趙無極熱、常玉熱”等,龐智鋒認為,過往幾十年來,藝術學者及策展人等專業人士一直肯定他們的藝術價值,此刻這些熱潮正將頂級華人藝術家們帶到市場上應有的位置;無可否認,和西方的頂級藝術家相比,他們的市場價值仍有很大上升空間。
他以趙無極為例,稱這位還未在紐約夜間拍場上現身的華人藝術家,近年來市場需求極為旺盛,藏家對其不同媒材作品有了更廣泛的興趣,市場對他們的熱情沒有任何消減的跡象。
而在5月香港春拍場上,佳士得推出“離心力”專場,拍品均來自出生於1969至1989年間的新生代藝術家,其中中國藝術家的比率佔到一半以上,領拍作品是當代藝術家賈藹力的《瘋景》,最終拍出約1800萬港元的高價。龐智鋒稱,這批年輕藝術家在技法和主題上的創新均已得到認可。
展望未來,雖有週邊環境的不確定性,但龐智鋒樂觀地指出,時代的“背景雜音”無法改變佳士得服務中國藏家繼續發現藝術多元化與創造性的長遠看法,市場或許會短暫變化,但收藏家將越來越多的趨勢不會改變,“而我們必須為他們服務。”他堅定地説道。(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