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刺桐花開了多少個春天 東西塔對望究竟多少年

2019年08月22日 08:37:00來源:北京青年報

  青睞尋訪團盛夏泉州行 刺桐花開了多少個春天 東西塔對望究竟多少年

  時 間:6月21日至25日

  目的地:福建省泉州市

  人 數:30人

  “海曲春深滿郡霞,越人多種刺桐花。”

  ——唐人詩句

  “刺桐花開了多少個春天,東西塔對望究竟多少年。多少人走過了洛陽橋,多少船駛出了泉州灣……”

  《洛陽橋》,臺灣詩人余光中吟咏泉州的詩篇。初聞,是在6月24日的洛陽橋頭。那個早晨有不請自來浩蕩的雨,把盛夏泉州“凝固的熱”打濕成接近秋涼的溫度。我們“青睞尋訪團”一行30人,在雨中一步步走過長834米、擁有900多年曆史的洛陽橋。然後,在橋的那頭,驚喜邂逅綠葉枝頭火焰一般的刺桐花。

  刺桐,泉州市樹。落葉喬木,高可達20米。五代十國時期,西元946年,據有泉漳十七年的“晉江王”留從效擴建泉州城郭,環城遍植刺桐。自此泉州以“刺桐城”名馳天下。“灼灼其華”刺桐花點綴下,泉州山川之美被譽“東南之最”。

  那是“青睞尋訪團”感受泉州的第三天。

  6月21日至25日,我們在泉州行色匆匆,古城在我們眼前一點點展露它的容顏:

  接站的大巴上,我們聽閩南人唱最地道熱血的《愛拼才會贏》;

  古厝茶館茶香氤氳間,正宗泉州府城腔演繹的岳飛《滿江紅》音韻鏗鏘;

  烈日當頭的開元寺,唐代“桑蓮古樹”、南宋“東西雙塔”以及大雄寶殿裝飾于梁槽間的飛天樂伎,帶來震撼連連;

  時雨時晴的南少林,神閒氣定的英年方丈與我們圍坐説禪,13歲小武僧奉上人手一份的佛禮,是精緻的《金剛經》冊頁和德化白磁茶盞;

  承天寺,弘一法師行藏處處,古雅南音動人心魂;

  草庵堂,異域秘教的傳奇身世,遺世獨存的法相莊嚴;

  在閩南古建築博物館、閩臺緣博物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我們聽最專業詳盡的講解;看泉州提線木偶戲,聽梨園戲、高甲戲、打城戲,我們觸摸最古老藝術最生動的脈搏;

  還有天后宮、府文廟、五店市的雨,祥芝千年漁港的海風,以及更難忘的,這一切背後,那些低調又傲驕、滿滿文化底蘊和文化自信的泉州人。

  【 古 厝 茶 坊 】

  我們的下榻處,被細心安排在位於老城中心的華僑大廈。對面是銅佛寺,左近有府文廟,晚上那邊有公益的南音表演。

  到泉州第一晚,領略過當地人招待遠客的美味面線糊、土筍凍,我們散著步來到古厝茶坊。茶坊在關帝廟後一個小巷深處,建於清末的三進式宅院,燕尾脊、紅筒瓦、紅方磚、鏤花窗,濃郁閩南古風。石門柱上的石刻對聯,告知人們此處是百年老屋。

  四方院落,天井修竹。堂屋墻上,條幅寫著“靜者多壽”,還有弘一法師的畫像,莊敬慈藹。當地人告訴我們,弘一法師生命最後十四年在泉州度過,故而泉南處處都有他的影蹤。

  藤椅木桌,鐵觀音工夫茶,茶點是南國風味的橄欖。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唐春曉百忙之中趕來共坐,説起泉州“人文特質”如數家珍:

  “晉江是泉州的母親河。西晉永嘉年間,中原戰亂,衣冠世族避亂南遷來到閩南,沿江而居,故名晉江。世族帶來的中原文化,與本土閩越文化、海洋文化交融,註定了泉州的文化精神。

  “‘多元文化’是理解泉州的關鍵詞。文物界素有‘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之説,泉州更被稱做‘世界宗教博物館’,世上已知的所有宗教,基本上在泉州都能看到遺存。

  “泉州人以‘敢為天下先,愛拼才會贏’聞世。‘愛拼敢贏,輸人不輸陣’,豪放豁達、義氣肝膽的個性,在泉州人身上更是體現盡致。”

  泉州五日,始終陪伴我們的泉州歷史文化中心副理事長張甘荔老師,是此行我們接觸最多的泉州人。這位昔日廈大中文系才女,退休前的泉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委副秘書長,性情爽利柔和,人淡如菊。

  她的先生,華僑大學著名教授、泉州地區最權威的閩南方言專家王建設老師,是《閩南方言大詞典》的編著者。“我們最近正在將三本泉州先輩有關閩南方言的著作重新整理出版。我先生在做,我打下手。”張甘荔老師介紹説。

  是夜,從張甘荔老師那裏,第一次聽説了“泉州歷史文化中心”的名字:“1982年,國務院宣佈泉州為全國第一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我們原來的老市長王今生,就領銜發起成立泉州歷史文化中心,志在對地方歷史文化遺産的保存、整理、研究和傳承。”

  1983年,泉州歷史文化中心成立。“他們做了非常非常多的事情,首先把之前因為種種原因被七整八整的那些大寺廟——開元寺、承天寺、崇福寺,還有下面縣區的好多寺廟,全部清理、騰退,重新按照古籍所載,以‘修舊如舊’為原則,請專門的古建專家包括北京的杜仙洲、馬瑞田等來指導復建整修。”張甘荔一一歷數。

  1984年暮春,王今生主持承天寺復建工程;

  1986年,王今生主持泉州開元寺規模空前的落架大修,歷經5年竣工;

  1992年,重建南少林祖庭泉州少林寺;

  ……

  到網上,用“泉州歷史文化中心”關鍵詞隨便一搜,出來的便是如上光彩斐然的成績單。開元寺、南少林、承天寺,這些一一列在我們後續尋訪行程單中的名字,因了這一晚的了解,我們注視它們的目光自此不同。

  【 開 元 寺 】

  6月22日晨,平一來接我們去開元寺。

  1974年出生的泉州人劉平一學建築出身,善歌好飲,淵博又活潑,此番泉州歷史文化中心安排他做我們的陪同。初見,他為我們講解泉州的城池:“它有分內城,叫做子城;還有外城,叫做羅城。”團員問:“哪個‘羅’?”“‘輕解羅衫’那個‘羅’。”平一語出自然,聞者為之絕倒。

  烈日下,位於鯉城區西街的開元寺人流如織。這是福建省內規模最大的佛教寺院,始建於唐垂拱二年(西元686年)。

  “當日,這一塊地方原是千畝桑園。泉州曾經有過非常發達的絲綢業,足證我們作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節點城市’之一此名不虛。傳説有一天桑園主人黃守恭午睡夢見桑樹開出白蓮花,遂舍桑建寺,初名‘蓮花道場’。後來到了開元二十六年(西元738年),當時的‘開元盛世’唐玄宗,要求天下各洲都必須建一所開元寺。我們泉州就把以前的這座寺換了一個名字,叫做開元寺。”

  平一告訴我們,傳説開元寺建成之日,天上紅霞滿天,是謂“紫雲覆地”;而當日開出白蓮的桑樹,也歷1300多年存活至今。三門殿內,他指給我們看相傳朱熹所題、弘一法師補書的對聯——“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那是與開元寺“東西雙塔”並稱“最能代表泉州人精神”的古跡遺存。

  “有機會,你們可以到我們古城大街小巷去走一走,會發現三步一寺、五步一廟,基本上每一條街巷上面,都可以找到或大或小的寺廟。我們泉州有很多的宗教,有很多的寺廟,所以,‘此地古稱佛國’。

  “下半聯‘滿街都是聖人’,含義有二:其一,就像我昨天車上唱過的《愛拼才會贏》,我們泉州人勇猛精進,個個不甘人後;其二,泉州人文薈萃,開科取士歷史上共出過2791名文武進士。光是開元寺所在這條西街上面,就曾出過四個大學校長。”

  開元寺著名的東西雙塔,均建於南宋,西名“仁壽塔”,高44.06米,落成于1237年;東為“鎮國塔”,高48.24米,歷時12載,于1250年落成。它們是中國最高的一對石塔,經明萬曆年間泉州兩度巨震及多次颱風考驗而不倒,被稱建築史上的奇跡。

  “可以想像,以當時的人工和物力,泉州若非經濟發達到一定程度,否則沒錢也沒人,根本不可能建得起這麼漂亮的塔。”平一話語間滿滿都是泉州人的自豪。“我們泉州有一句古話:泉州男人,站著像東西塔,躺下像洛陽橋。東西塔是這座城市的名片,代表著這座城市的精神。看關於泉州的宣傳片,經常會出現一個畫面:東西兩座塔非常的巍峨,塔下是我們的市樹叫做刺桐。紅樹掩映,雙塔淩空,非常漂亮。那是我們泉州最著名的景致。”

  【 南 少 林 】

  開元寺的大雄寶殿,崇禎十年(西元1637年)由鄭成功之父鄭芝龍主持復建。百柱殿、五方佛之外,尤讓泉州人驕傲的,是鬥栱上24尊長翅膀的飛天樂伎。她們集佛教妙音鳥、基督教天使和中國飛天造型于一身,手持文房四寶,還有南音用的二弦、三弦、拍板等樂器,象徵著一天24個小時、一年24個節氣,也象徵著白天和黑夜。

  而大雄寶殿後面的甘露戒壇,壇之四週立柱鬥拱和鋪作間的24尊飛天樂伎,則是身係五彩飄帶全然中式造型,手中琵琶、二弦、洞蕭、響板,輕歌曼舞,翩然若飛。

  帶著對閩南古建營造技藝的欽嘆,出開元寺東門,穿過兩條小巷,我們來到閩南古建博物館。泉州歷史文化中心老理事蔣欽全正在這裡,等候著給我們講解“紅磚白石雙波曲,出磚入石燕尾脊,雕梁畫棟皇宮起”——閩南古建的秘密。

  “蔣欽全”,之前查閱泉州歷史文化中心發展歷程時曾讀到過的名字——“在修復開元寺、承天寺等古建築群的基礎上,泉州歷史文化中心在旗下組建泉州古建築公司(今已剝離另行運營),它成為文物古建修繕修建界的生力軍,負責人蔣欽全成長為閩南民間傳統建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

  幾小時後,在尋訪的下一站,我們又得與另一位非遺傳承人——釋常定,現任泉州南少林寺方丈、泉州少林寺武僧團團長、少林五祖拳的非遺傳承人——圍坐茶敘。

  泉州少林寺,俗稱南少林。相傳為曾救唐王的十三棍僧之一智空入閩所建。始建於唐,興盛于兩宋。南少林自古“以武顯寺”,據説鼎盛時期,寺內曾住有武僧數千人。

  “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有北派跟南派,我們這裡屬於中國南方武術的發源地。自古泉州有尚武之風,‘南音南戲南少林,泉州人個個猛’‘泉南處處少林風’。”

  然而南少林千年古剎卻曆盡滄桑。乾隆二十八年(西元1763年)秋,“詔焚少林寺”之後,“少林寺從茲無復敢修者”,壇址傾覆230年。直到1992年,才在泉州歷史文化中心的主持下開始籌備復建。1994年,第一筆臺灣的資金到位,大雄寶殿開始建設。

  “也是一種緣分,當時我的老師,歷史文化中心第二任理事長周焜明生病住院,我去看他。我們在那個晚上聊起來,他説‘到時候少林寺建好了,你來管理’。”常定方丈1997年到南少林時才24歲,當時這裡除了剛剛復建的大雄寶殿之外,四週還是一片荒冢野嶺。

  而今500畝南少林處處綠蔭掩映,殿堂巍峨。方丈樓前有一株別致的菩提榕,樹下的名碑上刻著“貴柔不爭,上善若水”,會客廳內則高懸“如鐘如松,如電如風”。寺內武風淳樸,僧眾堅持每天練習武功及禪定觀修,形成禪武雙修的禪宗道場。

  “來南少林,可以見識南派武術,親近南派建築,欣賞南派工藝。它是多元文化的一個存在,禪、武、醫、藝等等,都有在傳承。”常定方丈盛情相邀天下人。

  【 刺 桐 城 】

  宋元之時的泉州城什麼樣?

  在泉州待得越久,對此越是好奇。尤其看過6月22日晚泉州木偶劇院的提線木偶表演,這一好奇更是在胸中生長得,像一艘船被風漲滿了帆。

  那夜表演的第五個劇目叫《鬧元宵》。“泉州在宋元時期就是一個國際大港,多元文化在這裡融合。當時在泉州生活著很多國家的人,他們有的在泉州傳宗接代好幾世,最後死了就葬在泉州。元宵節歷來是泉州最重要的節日,會有盛大的‘踩街’活動,各種文藝形式走上街頭表演、狂歡。這個節目表現的就是當日中國人與外國人一起鬧元宵的場景,供大家想像彼時泉州的城市風貌。”

  木偶劇團老團長、藝術總監王景賢此番介紹聲一落,立刻我們便被臺上呈現的熱烈歡娛照花了眼。各種膚色、相貌、服飾,各種音樂、舞蹈、雜耍,多樣的文明,相似的激情,包容的年代,不由人不生嚮往之情。

  很巧的是,次日一早在閩臺緣博物館,又聽到平一介紹泉州的元宵習俗:“明朝有一本書,裏面這樣記載——‘天下燈燭之盛,無逾閩中’。什麼意思呢?閩中指的其實就是我們泉州。整個全天下鬧花燈最厲害的,沒有超過我們泉州的。”

  類似記載,在位於開元寺東的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最為詳盡:

  宋元時期泉州人口增加,城市規模擴大,“城內畫坊八十,生齒無慮五十萬”。跨海跨江石橋紛紛興建,港城聯繫大大密切……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圖泰1346年航行到中國,從刺桐港上岸,他在遊行中稱,“刺桐港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甚至可以説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我看入境內有上百條大船,至於小船可謂多得不可勝數。”

  “海曲春深滿郡霞,越人多種刺桐花。”唐代詩人的這句吟咏,最能體現泉州本地人對刺桐的鍾情。來這裡的中東人將“刺桐”依泉州方言音轉譯為Zayton,當時便是經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圖泰的傳播,蜚聲世界。

  6月24日在海交館,冒著大雨專程趕來的76歲王連茂老館長,帶著我們一一檢視那些他付諸了畢生精力的珍藏:“海交館藏品主要是船,還有宋元時期世界各地到來的僑民在泉州經商、傳教遺留下來的數百方石刻,比如墓碑、墓葬品這些,最為重要。”

  10至14世紀的泉州,是帆檣林立、蕃商雲集的東方大港。運載中國陶瓷、絲綢、日用品,和裝載國外香料、珠寶的中外商船,在這個港口穿梭進出。從這裡出發的航線四通八達,乘西南季風向北可航行至高麗、日本等東北亞地區,利用東北季風向南可達東南亞、南亞、西亞和東非海岸。馬可·波羅亦驚呼其為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

  鼎盛時期,這裡聚居著數以萬計來自亞洲、非洲、歐洲的各國商人、傳教士、使者、旅行家、貴族和平民。他們從這個城市獲得豐厚的商業利益,留下各自的宗教文化。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印度教、摩尼教、猶太教等世界幾大宗教幾乎都在這一時期傳入泉州。一座座標誌著不同文明、顯示不同藝術魅力的外來宗教建築,與中國固有的儒教、道教和“中國化”的佛教建築,交相輝映。這種多元宗教文化和平相處,素材交融的祥和場景,是古泉州故事中最精彩、動人之處。

  (下轉B2版)

  文/本報記者 吳菲

  供圖/“青睞”尋訪團員

  【 泉州尋訪大事記 】

  6月21日,下午抵達泉州。入住華僑大廈。晚飯後,古厝茶坊茶敘。

  6月22日,上午訪開元寺、閩南古建築博物館。下午訪泉州少林寺。晚上觀提線木偶劇。

  6月23日,大雨,清源山景區關閉,原計劃取消。上午參觀閩臺緣博物館。下午訪承天寺,聽南音、嘗美味素齋。晚欣賞梨園戲。

  6月24日,晨走洛陽橋,參觀海交館。下午雨中訪天后宮、府文廟。晚上聽高甲戲、打城戲。

  6月25日,上午訪草庵、五店市文化街區。下午赴石獅祥芝千年漁港,參觀萬祥圖書館,遊鬥美宮。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