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觀察:《哪吒》高票房仍是偶然現象?
文化觀察
《哪吒》高票房仍是偶然現象?
《烈火英雄》《使徒行者2》《上海堡壘》等新片的公映,沒能阻止《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票房持續升高。上映16天后,《哪吒》票房便已突破33億元,貓眼對該片最終票房的預測,也達到了47.5億元,這部國産動畫片的成績,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可以稱為“奇跡”。
“奇跡”是如何煉成的,這讓人好奇。這幾天社交媒體上傳播的一個段子,或能説明問題,這個段子説的是:《上海堡壘》有知名導演,有流量明星,有大投資,而《哪吒之魔童降世》導演幾乎毫無名氣,三四年不出門,創作過程也屢屢受挫,如果讓投資人選擇的話,那麼絕大多數人都會選擇《上海堡壘》這個項目,結果呢?《上海堡壘》有可能賠3個億,而《哪吒之魔童降世》則有可能賺30個億。
這個段子説明瞭國産片突圍並製造“奇跡”的兩個原因,一是要原創不要跟風,二是要有恒心、耐力,拿出足夠優質的作品,類似的例子有許多,比如《戰狼2》《流浪地球》《我不是藥神》《大聖歸來》等高票房電影,無不符合這兩個標準。
通過國産電影票房榜排行來看,能夠影響電影市場的創作力量,已經完成了更新換代,曾經的著名導演已經退居二線甚至三線,殺到榜單前列、動輒獲得幾億元、幾十億元票房的導演,很大比例都是橫空出世的新人,並且不乏新人導演,憑藉第一部院線長片一戰成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我不是藥神》的導演文牧野,憑藉這部電影,他已經拿獎拿到手軟,儼然是中國最值得期待的年輕導演,這是很值得深思的一件事情。
在動畫片領域,給予新人的機會似乎更多,《大聖歸來》的導演田曉鵬,《大魚海棠》的導演梁旋、張春,都是第一次導演動畫長片大獲成功,《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導演餃子,也是第一次拍動畫長片,雖然無望與吳京爭奪國産票房排行榜第一名的位置,但與郭帆爭奪第二名的位置還是有希望的。國産動畫能有此票房成績,也大大提振了動畫電影工作者的士氣。
新人導演之所以在電影的各個題材創作上大放異彩,和他們有熱情、有野心、沒包袱、沒退路有關係。和已經成名的導演,陷入資本與市場的糾葛中痛苦不已不一樣,新人導演有更多的時間與精力用於對劇本與製作的打磨,而中國觀眾對於國産片的創新又非常敏感,一旦發現有佳作面世,總是用超乎尋常的觀影積極性,將其捧到一個極高的位置。
坦率地説,國産片票房20億元以上的作品,其品質能與票房成績成正比的鳳毛麟角。之所以能夠獲得暴利,得益於中國快速擴大的觀眾群,以及看電影已經成為很多人的生活方式,另外,如果接連幾個檔期沒有佳作入市,遇到好片之後,中國觀眾會有一種類似于“報復性消費”的心理,釋放自己對國産片的支援熱情。於是,“天時地利人和”,成為衡量一部電影能不能獲得高票房的主要説法,而在剝離掉所謂的“天時地利人和”之後,只明明白白剩下一點:與時代同步、與觀眾同心的電影,永遠能博得大家的青睞。
《哪吒之魔童降世》在熱映之後,也帶來了一些爭論,其中有觀點認為,影片通過刷新哪吒的形象創造了新的神話人物的看點,但在人物性格與故事邏輯等方面,也存在不少的缺憾與瑕疵。而之所以影片能夠大賣,在於它把握住了當下主流觀眾的脈搏,任性但是關鍵時刻有原則的哪吒,“我的命由我不由天”的哪吒,是符合時代情緒與年輕人價值觀的,在這版新哪吒身上,許多人看到了自己。
雖然《哪吒之魔童降世》取得驚人票房,成為“國漫崛起”的標簽,但將其放在浮躁的整體創作環境與市場環境下,放在更多動漫企業生存艱難的背景下,它的高票房仍然只能是一個偶然現象,它的成功很難被複製,動漫人才與電影的更多融入,資本急功近利的切入,很容易導致動漫電影成為下一個泡沫集中地。
在為《哪吒之魔童降世》鼓掌的同時,人們更應該脫離對單一作品的關注,仔細想想國産電影的成功如何才能做到不依靠“奇跡”來壯膽,而是通過大量優秀作品的支撐形成一個可以良性長久發展的市場。
韓浩月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