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電影修復師:靜默的光影“補”手
電影頻道團隊 12年間還原作品千余部 有時一天只能修幾分鐘片長
老電影修復師:靜默的光影“補”手
幾年前,李冉看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時,感動之餘頗有共鳴。因為,她的工作與其有異曲同工之處——在電影頻道修復老電影。每天,她和她的修復團隊一幀一幀地給那些有損傷的老電影拭去歲月斑駁,進行美顏駐容,除了技術之外,比拼的也是那樣一份耐力與堅守。
修復老片本是一個默默無聞的行當,但從事這一工作7年的高級工程師李冉沒想到團隊突然被推到了眾人面前。原來,電影頻道五一期間播出的“修復老電影”的專題節目吸引了外界的目光,李冉和同事們的勤懇奉獻被觀眾們紛紛點讚。
電影頻道總編室主任董瑞峰介紹,目前,類似電影頻道這种老片修復的專業人員,在全國範圍內也只有幾百人。他們長年在幕後修電影的時間,有的都超出了拍一部電影的時間。
5月10日,北京青年報記者探訪了位於CCTV6電影頻道二樓技術部的老片修復工作現場。記者發現,這個賦予經典影像以嶄新生命的工作空間並不是很大,甚至稍有狹促,為了遮光,窗簾緊閉。
李冉所在的修復團隊一共五個人:除她之外,還有兩位85後、兩位90後。每天,他們就埋頭于幾臺設備之間,日復一日地緊盯螢幕,做著老電影修復工作。
在2007年到2019年之間,這個團隊已經修復了千余部影片。這些年輕人的“妙手仁心”讓受傷的電影完好如初。當流暢的畫面從觀眾的眼前如夢境一般滑過時,人們不會意識到,那些顏色和光亮曾經被一幀一幀地凝視和守護過。
一個原則
以舊修舊、恢復原貌
歲月流逝,老電影愈顯珍貴。
因為2012年CCTV6標清轉高清播出,高清頻道播出需要大量的高清片源儲備,有很多膠片問題在標清版上還不是特別明顯,在高清版上就被放大了。修復工作變得刻不容緩,2007年,電影頻道首次展開了老電影修復工作。
老影片的修復原則聽起來也與古建和文物保護相通,李冉説: “以舊修舊、恢復原貌,是我們的基本訴求。我們盡力恢復影片原有的本真樣子,而不是在畫面上進行二度創作,不會把畫面色調調整得太過鮮艷、搶眼等。”
也因此,李冉認為電影修復不可能完全依賴電腦自動識別修復,人工必不可少:“電腦畢竟不懂藝術,當電腦自動修復劃痕時,如果後面有一個門框,或者遠景之中有一根天線,機器就有可能把門框和天線當作瑕疵自動處理,會造成錯誤識別。所以,最後還是需要人工把關。隨著科技的發展,今後有可能AI會助力電影修復,提升修復效率和效果。”
兩種方式
“物理修復”和“數字修復”
老電影都是用膠片拍攝和存檔的,可謂是脆弱嬌嫩,對保存的溫度濕度條件要求極高,一點點灰塵也會影響畫面品質,更別提使用不當造成的巨大損傷。所以,老電影普遍是傷痕纍纍,常見的問題有:臟點、劃痕、噪波、零斑、壞幀、閃爍等。
老電影的修復分為“物理修復”和“數字修復”:物理修復就是修復原始膠片,“數字修復”則借助電腦圖像修復技術。將膠片轉為磁帶後,再存儲為序列幀文件,就可以借助電腦進行數字化修復了,這也是電影頻道目前的老片修復方式。
李冉介紹説,從修復的工藝和效率來説,數字修復聽上去似乎比物理修復簡單,但要讓坐在高清螢幕前的觀眾有舒適的觀影享受,修復工序也十分繁瑣細緻。
三道工序
粗修、精修和校色
修復電影的流程是怎樣的?李冉介紹,首先要提前一個月以上的時間,根據頻道排片和技審入庫資訊篩選出那些需要修復的片源,根據不同的問題來進行修復。
修復也有幾重境界,最初級的是修復臟點、普通劃痕等,遇到細碎的劃痕、連續多幀相同位置的損傷就麻煩一些,更高層次的則是調色。電影在拍攝的時候都是非常講究的,需要光影之間的和諧來表達出導演的創作意圖。對調色的修復,就需要修復人員對影片的藝術性有一定的理解和把握,恢復色彩美感,儘量讓影片的“語匯”豐富展現。
5人的修復團隊,每天早晚兩個班,以達到人歇而機器不歇。每部影片通常經過粗修、精修和校色,其中核心的精修環節,需要將一部片子按二十分鐘分段,一個人負責一段,逐幀逐點用心細緻地修復。遇到非常複雜的問題,幾個人還會進行“會診”,提出個綜合修復意見。按照程式,修復時首先進行粗修,預處理一部分畫面問題,然後再精修,人工手動逐幀修復視頻圖像。
電影修復之後,會有技審老師再把關,從觀眾的角度來審視一部修復電影的音頻畫面是否合格,有時候會把遺漏之處進行“返工”。每當看到電視裏播出的電影畫面是自己參與修復的,李冉心裏還是很有成就感、很開心。
四個條件
要具備
耐心、細心、責任心和匠心
電影修復是個要“沉得住”的工作。李冉介紹,目前都是視頻領域、對圖形圖像有一定知識儲備的相關專業人員,一般在“師傅”的傳授下,三個月能掌握基本功,但需要6個月左右才能更嫺熟。
李冉認為,這項工作首先需要耐心和細心,因為修復工作非常繁瑣、工作量巨大——一部90分鐘的影片,約為12萬到14萬幀,對於每一幀都要細細審視的修復者來説,這個工作量可謂浩大。李冉告訴記者:“如果遇到修復難度很大的影片,一個人一天的時間,也只能修復二三十秒。一般難度的話,每人每天也只能修復4-5分鐘。”其次,修復者還需要有責任心,一部影片修復到什麼程度與所消耗的時間、付出的精力成正比;第三,這項工作更需要工匠之心,修復影片就像一件藝術品一樣,同樣需要淡泊寧靜、精雕細琢。
李冉笑説,就她個人而言,開始做這份工作時,也確實有些“坐不住”,但慢慢地也能沉浸其中了。
因為需要長時間地伏案工作,團隊小夥伴們的頸椎、腰椎等難免都出了問題,而且,他們的用眼強度相當大,修復四十分鐘後就要稍微休息一下,否則眼睛過於疲勞。然而7年的修復工作下來,李冉的眼睛對於畫面品質變得越來越敏感和挑剔。
在修復工作中,李冉和同事們所欣賞到的電影之美、感受到的膠片的豐富層次,則是另外一份“厚禮”。李冉時常會嘆服經典影片拍得真好,讓她在心生敬畏。她希望能把電影修復得完好如初,讓更多的觀眾能夠享受到老電影的不朽魅力。
文/本報記者 肖揚
統籌/劉江華
供圖/電影頻道
幕後花絮
膠片不是越老越難修 《甲方乙方》劃傷嚴重
李冉介紹説,目前團隊修復的最老的電影是1947年的《太太萬歲》,修復過程很有挑戰。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年頭兒越老的影片越難修,像1997年的《甲方乙方》修復難度也很大,因為它的膠片劃傷特別嚴重,很多畫面中間位置都會長時間持續出現一個劃痕,非常影響觀看效果。但是,這個劃痕是非典型性的劃痕,而是一個帶有幾個小彎度的劃傷,用常規的直道劃痕工具修復效果並不理想,需要一幀一幀地摸索參數來嘗試修復,並且前後幀也沒法借鑒修復,只能一點點靠工夫磨出來。
還有一些動作片的難度也很大,例如1994年的《斬虎屠龍》——這部影片本來畫面損傷就十分嚴重,集中了多種畫面問題,再加上動感太強,不僅有很多打鬥場景,還有很多落葉、雪地裏的情節,畫面中落葉和雪花密布,背景繁雜和需要被修復的臟點融在一起,修復起來真的是需要火眼金睛。
李冉説:“外人可能覺得畫面損壞特別多的影片最難修。但是,對我們工作人員而言,那種七零八碎、似有若無,你能感覺到不對勁但是一下子又捉摸不到的瑣碎問題,才是最棘手的。” 比如,1995年出品的《小醉拳》打鬥場景也比較多,但是這部影片比較難修復的部分是因為其中似有若無的隱隱的斑點,特別虛,連續播放時能夠看到,單幀停下來尋找時又找不著。
一幀一幀地修復電影,看似枯燥,但是,也有樂趣。比如,會發現電影中的穿幫鏡頭,李冉笑説在修復一些香港老的武打片時,會發現開始明明是女演員,可是有的鏡頭卻突然變了“男身”,原來其替身演員是個男的,這會在同事之間成為“幕後花絮”,給大家日常枯燥的工作提供一些樂趣;還有的時候,他們會發現片中還有威亞的痕跡,這時候,他們就會替“劇組”悄悄擦去。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