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漂洋過海而來 這件民族樂器在亞洲有多個“面孔”

2019年05月13日 11:38:00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北京5月10日電(記者趙琬微)在印度,有一種樂器名為桑圖爾,由近百根琴弦精巧組成,用手持的擊弦工具演奏。它起源於古波斯,與我國傳統樂器揚琴同宗同源,是一件世界性的民族樂器。

  中央音樂學院揚琴教授、博士生導師劉月寧在海外第一次聽到桑圖爾的現場演奏時,就被它的聲音深深打動。

  “從外觀上看,桑圖爾與中國揚琴有許多相似之處。但它們的形制、技法、音樂風格又有諸多區別,這種遙遠的‘相似性’真的很神奇。”劉月寧説。

  史料記載,揚琴于明末清初傳入我國南方地區,並實現了本土化與廣泛傳播,成為琴書、説唱、戲曲表演中常見的伴奏樂器,是我國民族樂隊中不可或缺的樂器。

  作為我國傳統樂器的典型代表,人們能用揚琴演奏《映山紅》《將軍令》《林沖夜奔》等膾炙人口的名曲。

  鮮為人知的是,在世界上有20多個國家和地區都有揚琴家族的身影。不僅印度的桑圖爾與中國揚琴同宗同源,揚琴的“親戚”還很多,它們外形相近、名字各不相同。

  “揚琴”在東歐被稱為“欽巴龍”、西歐稱為“哈克布瑞特”、西亞和南亞稱為“桑圖爾”、墨西哥稱為“薩特裏”、英語區稱為“德西瑪”等……劉月寧介紹,每一種“揚琴”都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比如在印度,這件樂器的演奏就體現出宗教音樂的特徵, 出現在冥想、禱告等場合。在伊朗,它更展現出獨特的地域風情。

  為更好地挖掘揚琴藝術的文化內涵,劉月寧先後前往匈牙利、印度、伊朗、美國等國音樂學院交流研學,吸納各國音樂特色,不斷探索、豐富中國揚琴的表現力。數十年來,她如同“蜜蜂”般在世界不同角落辛勤耕耘,採集、傳播音樂的種子。

  在印度,劉月寧在德里大學音樂系研究桑圖爾,並輾轉各地演出,與當地演奏家切磋技藝。在音樂創作上,她還嘗試將揚琴與塔布拉鼓、西塔爾和薩羅德等當地樂器創新結合。她還吸納印度民樂即興表演的特點,創作了即興變奏的中國民歌《小白菜》。

  在伊朗,她帶領“茉莉花”揚琴重奏團和“小茉莉”揚琴藝術團舉辦了《絲路琴緣》《千年迴響》和《喜相逢》等主題音樂會,用行動向這一樂器的起源地致敬。在音樂會上,中國揚琴和伊朗桑圖爾演奏家合作演奏的伊朗民間音樂《稻田》,融合了兩個國度的音樂特色,令人驚嘆。

  通過與不同國度的音樂家同臺演出,中國揚琴的發展繁榮面貌也呈現在世界面前。

  在中國演變的數百年間,尤其是新中國成立後,中國揚琴在製作、演奏、創作、教學、研究等方面都取得長足發展。

  “就現在的發展態勢來看,我們國家的揚琴傳播最廣,也最成體系。”劉月寧説,在許多國家仍然活躍著揚琴的“身影”,無論從人才培養體系,還是教材的豐富性看,中國揚琴正成為世界揚琴家族的領跑者。

  “許多外國朋友聽完中國揚琴演奏後,幾乎異口同聲地誇讚揚琴的音色很美,音樂很甜,表現力強。”多年對外交往經歷,讓劉月寧體會到音樂非凡的溝通能力,“即便在語言不通的時候,音樂也可以跨越國界,把人心拉得很近。”

  2018年,亞洲揚琴協會在北京成立,劉月寧與揚琴演奏家、指揮家吳朝勝共同擔任會長,協會還吸收了印度、伊朗等國的專家,成為揚琴演奏家、理論家共同構築的分享揚琴音樂之美、探討對話的平臺。

  “2019年8月,第三屆國際揚琴節將在北京舉辦,其中將開設伊朗揚琴專題學習班。”劉月寧説,活動還邀請了日本、奧地利、美國、印度等國家的業內人士參加,希望共同推動揚琴在世界各地的交流、發展與傳播。

  每一種文化,都有其經典和需要傳承的獨特內容。

  “把我們優秀的、經典的文化傳承下來,並與世界分享,把其他國家的優秀文化引進來,學習互鑒,這就是我的音樂夢。”劉月寧説,“與世界不同體系的揚琴家族進行深度交流,共同挖掘與傳播這門樂器的魅力,讓我感到很幸福。”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