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癮】古代“勞模”狄仁傑:其實我並不是神探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5月3日電 題:古代“勞模”狄仁傑:其實我並不是神探
作者:袁秀月
英國有福爾摩斯,日本有柯南,那麼中國最著名的神探是誰?
熟悉偵探題材影視劇的人肯定會率先搶答,候選人一定是古代“四大神探”——狄仁傑、包拯、宋慈、施世綸。
對於國內觀眾來説,能“C位出道”的無疑就是包拯,經過多年影視作品的熏陶,黑面月牙的形象可謂深入人心。但從世界範圍而言,最知名的中國神探卻是狄仁傑,他還被稱為“東方福爾摩斯”。
那麼,歷史上的狄仁傑真的是神探嗎?他又怎麼成為了“東方福爾摩斯”?
古代“勞模”狄仁傑
首先要説明的是,不同於福爾摩斯的虛構,狄仁傑在歷史上確有其人,他在武則天時期,還曾兩次官拜宰相。
不過,如果説狄仁傑僅僅是個神探,那可能是個美麗的誤會。史料中關於他斷案的記載寥寥無幾,為數不多相關的記錄是,狄仁傑曾掌管過多年的司法刑獄,他還曾在一年內審理大量積壓案件,卻無一人冤訴。
早年,狄仁傑通過明經科的考試步入仕途,做了一個小官汴州判佐,類似于辦公室主任。後來不知道什麼原因,他被人誣告,正好告到了閻立本那裏,閻立本就是畫下《步輦圖》的唐代大畫家。
閻立本很重視這件事,親自召見狄仁傑並訊問他,言談之間發現,狄仁傑才能出眾,政績突出,於是當面向他謝罪,還讚其為“滄海遺珠”。
狄仁傑也因禍得福,被閻立本推薦做了并州法曹參軍,掌管司法刑獄,可謂是官升兩階。
在并州時,狄仁傑執法嚴明,經他手的案子都能夠得到及時處理,從不積壓。多年的基層經歷為他的仕途打下基礎。西元675年左右,狄仁傑被調往京城西安,任大理寺丞。
大理寺相當於如今的最高法院,而丞主要負責本寺日常事務,以及刑罰輕重。就是在這個小官職上,狄仁傑做出了大成績。
他在上任一年內,就將積壓舊案審理一清,共計審理17000人,可以稱得上是古代“勞模”。關鍵是沒有一個人冤訴,人們都稱他持平寬仁、公平正義。
今天人們上班有績效考核,月末年末都要惦記著KPI。而唐朝對官員也有嚴格的考課制度,一年一小考,三年一大考。
鋻於狄仁傑優秀的KPI,大理寺將狄仁傑報為中上等,但主考核官劉仁軌認為狄仁傑是新任官員,就給否了。狄仁傑的上司張文瓘為他鳴不平,提出異議。
劉仁軌問:“狄仁傑審了多少案子啊?”
張文瓘答:“一年共審理了一萬七千八百人。”劉仁軌大吃一驚,立馬把狄仁傑提為了上下等,大約是現在的A-。
是誰讓狄仁傑成了“東方福爾摩斯”?
憑藉過硬的能力,狄仁傑很快嶄露頭角,之後歷任度支郎中、寧州刺史、江南巡撫使,之後又改任文昌右丞。在西元691年,狄仁傑成為宰相。
在狄仁傑的履歷中,雖然跟刑獄打交道的時間很長,但像影視劇中那樣,去實地偵破案件的可能性卻不大,更別説是神探了。
那麼,狄仁傑是怎麼變成馳名中外的“東方福爾摩斯”呢?説起來,這還要感謝一位外國人——羅伯特·漢斯·古利克,來自荷蘭的職業外交家,也是一名業餘的漢學家。他的中文名為高羅佩,字芝臺,號笑忘。
從中學時,高羅佩就開始學習中文,一直對中國文化情有獨鍾。1943年,他來到重慶,在這裡,他不僅娶到了張之洞外孫女水世芳為妻,同時還與《狄公案》結下不解之緣。
在重慶街頭,高羅佩看到一本公案小説《狄公案》,又名《武則天四大奇案》。他驚奇地發現,中國也有如此優秀的偵探小説。
於是,高羅佩就翻譯出版了《武則天四大奇案》前30回,之後他又以狄仁傑為主角,創作了《迷宮案》《黃金案》《鐵釘案》等十幾部中短篇小説。這些作品最終構成了高羅佩的“狄仁傑系列”。
這些小説中的狄仁傑,既不是傳統小説中的青天大老爺,也不是私家偵探福爾摩斯。他幽默充滿人情味,愛民如子冷靜睿智,清廉剛正卻不古板,有操守卻懂得變通。
高羅佩的狄仁傑系列小説在西方大受歡迎,狄仁傑也成為西方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還被稱為“東方福爾摩斯”。
後來,這些小説還被集結翻譯成中文,即《大唐狄公案》,據此改編的影視劇也一部接著一部,如《神探狄仁傑》《神探狄仁傑前傳》《狄仁傑之通天帝國》《狄仁傑之神都龍王》等等。
真實的狄仁傑
古代官員那麼多,為什麼狄仁傑會成為神探?其實,從史料來看,正是因為狄仁傑身上擁有很多神探的品質,才給後世留下了豐富的想像空間。
比如,狄仁傑剛正不阿,維護公理不畏權威。
《舊唐書》中記載,武衛大將軍權善才因誤砍了唐太宗昭陵的柏樹,高宗就要判處其死刑。狄仁傑認為他罪不當死,向高宗上奏。
高宗勃然大怒,左右都讓狄仁傑退下,但狄仁傑仍然苦苦進諫。
他説:“臣聽説犯龍顏直諫,自古都是難事,臣以為不然。陛下制定法律,徒、流、死等罪都有相應律條規定,豈有犯輕罪而處以極刑的。如果法律變化無常,那天下的百姓如何適應?如果陛下因為一株柏樹而殺了一個將軍,千年以後,世人將如何評價您?”
後來,高宗也冷靜下來,免去權善才死罪,還提拔狄仁傑為侍御史。
狄仁傑還有一個閃光的特質——不信鬼神。
唐高宗前往汾陽宮時,要路過妒女祠。當時民間認為,穿著華麗衣服經過那裏會招致風雷。於是,并州長史李衝玄便打算徵數萬人,開闢一條禦道。
狄仁傑則説:“皇帝出行,有千乘萬騎,風伯清塵,雨師灑道,還怕什麼妒女之害?”李衝玄這才停止開道,唐高宗知道後,還感嘆狄仁傑為“大丈夫”。
狄仁傑曾奉命南下,在擔任江南巡撫使時,為了破除當地的神靈崇拜風氣,他曾一舉焚燬大批的江南淫祠。
更重要的是,狄仁傑還是一位愛民如子、體恤民情的官員,他一生中所上之表或疏,大多以為民請命為主。武則天晚年時,想鑄造一座浮屠大像,需要花費數百萬,因為府庫不足,就讓天下的僧人每日施捨一錢相助。
狄仁傑知道後便進諫:“建造寺廟必要役使人力,這麼做損害的一定是百姓。如今邊境尚未安寧,您應放寬徭役,免去不需急辦的事務。鑄造佛像,既費官府庫財,又耗人力,如果一方發生災難,到時又用什麼去救濟呢?”武則天這才作罷。
相比影視劇中的狄仁傑形象,史料記載的狄仁傑,可能沒那麼吸引人。
不過,這並不妨礙人們喜歡他。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正義化身”,讓狄仁傑獲得新生命的,正是人們心中對正義的永恒渴求。(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