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民國成都女警 會開摩托車

2019年05月05日 08:54:00來源:華西都市報

  民國成都女警 會開摩托車

  四川首個女兵司令 在東較場一天三操兩講

  保存在成都市檔案館裏有一份1924年的《四川婦女公會簡章》。裏面詳細介紹了四川婦女公會成立的社會背景、職責等。“本會鋻於女界柔弱不能自強,非集合團體研究家庭新舊之關係,力謀婦女經濟之發展,互相扶助互相策勵,不足以競生存,故名曰:四川婦女公會。”

  這個公會是成都歷史上第一個婦女組織。發起人名為杜黃,本名黃銘訓,嫁與四川長寧縣人杜德輿後更名杜黃。1905年,她在秋瑾的介紹下,參加了同盟會。1911年4月,廣州之役失敗,一些南方黨人逃來北京,杜黃居住的丞相衚同杜宅成為革命黨聚集聯絡之處。後來因為丞相衚同杜宅被人懷疑,杜黃乃典去自己的金釵首飾和銀數錢兩,在天津租界租一大廈,作為同盟會的新機關。

  回到成都後,1923年,杜黃又與胡蘭畦等人在成都金河街成立了四川婦女公會,召開女子國民大會,開展婦女活動。

  鮮為人知的是,1921年,劉成勳任四川省長,組織女兵,同樣也委杜黃重任,讓她接手女兵司令一職。這個舉動,在成都引起轟動,“因為當時的川兵部隊裏沒有女兵,更別説要杜黃這一類的女知識青年,也穿起軍裝,在東較場一天三操兩講了。”四川民俗專家劉孝昌介紹,在保守的封建社會,女子拋頭露面從事與男兵一樣的事情實在無法被大眾接受,城裏的五老七賢以及封建勢力仍然反對。“儘管杜黃帶領的隊伍有膽識有謀略惹來非議,迫於壓力杜黃的女兵隊伍也並未維持太久。”

  成都首支女警隊 入職還要學摩托駕駛

  成都市檔案館館藏了一份1939年四川省會警察局女警察劉芙仙的從業登記表,類似如今的幹部履歷表。女警劉芙仙的個人基本情況、家庭情況、學歷、工作經歷等都清晰記載。比如學歷一欄就顯示“成都縣立女子中學畢業”“四川省會警察局警察訓練所畢業”,工作經歷上則記載著“曾任小學教員及戶籍警長”“現任四川警察總局服務員”。

  成都檔案館相關工作人員介紹,抗戰爆發後,作為大後方的四川人口激增,婦女參與社會活動的機會越來越多,創辦女警的必要性日益顯現。在1937年10月29日,成都《新新新聞》率先以“上海女警察動態”為題,報道了上海市警察局36名女警近一年來的工作情形。

  同年11月20日,四川省主席劉湘批復同意了省會警察局關於籌辦女警隊的呈報。月底,警察局便貼出了招收女警的告示,其中對女警學歷、年齡以及身高等作出了規定。例如,“身高在四尺五寸(1.5米)以上者……”

  通過體檢、口試,算術和常識的考試,第一次招收女警最終就有50名女子被錄取。正式入職前,她們還參加了為期六個月的培訓。課程一部分係“文科”,即學習刑法大意、偵探學、地方自治、市政概論等。此外還得進行操練,即學習射擊、國術、體操以及駕駛摩托車等。

  1938年7月30日,在省警察局訓練所舉行的畢業典禮上,41名女警得到了《修業證書》,並根據成績任命不同等級。其中,成績較優異的劉芙仙等5人被任命為三等警長,張蓉芝等4人被授予見習三等警長,其餘32人取得一等警士職位,這就是四川歷史上第一批女子警察。

  這些女警具體做些什麼工作呢?從劉芙仙的一些工作記錄中可知一二。根據檔案館相關工作人員介紹,1938年11月,女警劉芙仙和吳有蘭被派往川康綏靖主任公署被服廠,檢查女工在生産中夾帶棉花回家的情況。1940年1月劉芙仙被派往四川保安軍官訓練團從事“戶籍指導”,4月她又被調回省警局統計股服務。“大多都是檢查一類的事務,沒有過多‘重活’。”

  但很快女警的人數開始呈逐年減少趨勢。“還是與當時的社會風氣與思想分不開。”劉孝昌表示,入職女警都在二十齣頭的樣子,正是談婚論嫁的時候,夫家希望女子應該深居簡出相夫教子,自然不適合拋頭露面工作。

  成都特殊教育創辦者 海倫凱勒曾與其通信

  成都市檔案館收藏了一本《聾啞預備教育教材及教學法》,這可以算得上成都特殊教育最早的教材之一。其作者就是成都市特殊教育的先驅羅蜀芳女士,也是成都市特殊教育學校的創始人和首任校長。

  羅蜀芳出生在太升南路的一個以手工作坊為營的家庭裏。她曾就讀于當時的北平朝陽大學,上世紀30年代,選擇回到家鄉成都,接辦了原來由外國人辦的中西慈善盲啞學校,後來又籌辦了中國人自己的聾啞學校。到40年代,她又創辦了盲啞師資培訓班,為四川特殊教育事業培養了80多名專業人才。

  最初,特殊教育學校的生源不多,羅蜀芳四處奔走,呼籲社會的關愛,並主動接納聾啞棄兒。那些衣衫襤褸蓬頭垢面且沒法正常生活學習的聾啞孩子,被她一一帶進學校,剪頭洗澡悉心照看。

  日寇飛機來襲時,羅蜀芳決定帶著孩子們遷校。她找了一個平板車,將學校的用具和大家的用品放在上面,拉著車帶著幾十個學生將“學校”搬到了郫縣的一處破廟裏。所幸校董事會又決定將另一所分校設在西門牌坊附近,保證生源。雖然地方條件差,一到夏天師生要麼受蚊蟲叮咬之苦,要麼遭遇水淹,得病生瘡的事情常常發生。羅蜀芳仍然堅持下來,後終於又拿到批准,將學校遷往何公巷原市煙毒檢驗所。

  為了解決盲啞師資緊缺狀況,1943年還籌辦起盲啞師資培訓學校。在抗戰時期,樂山的一所盲殘軍人營還多次找到羅蜀芳,想要老師為在抗戰中受傷而失明的戰士進行盲文培訓。

  1947年冬,世界盲聾啞人教育家海倫·凱勒聽説了羅蜀芳和她的學校,便寄來了一封跨越大洋的信,希望能來四川考察特殊教育。不過後因海倫凱勒身體不適,未能成行,只得派秘書前往與羅蜀芳見面,而這也成為兩位中外特殊教育家一生中難以忘卻的遺憾。

  封面新聞記者楊晨檔案資料由成都市檔案館提供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