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者要做“調研高手”
創作者要做“調研高手”(藝海觀瀾·文藝創作如何強起來(1))
人民需要優質精神食糧,時代呼喚更多精品力作。本欄目即日起推出“文藝創作如何強起來”系列,把脈創作現狀,端正態度做法,建言發展思路,共同推動文藝發展繁榮。
——編 者
通過深入生活、紮根人民,創作者主動成長為“藝術調研高手”,身入、心入、情入,掌握生活“大數據”,從中提煉典型形象、創作優秀作品
深入生活、紮根人民,是文藝工作者開展藝術創作的重要遵循。在廣大文藝工作者積極投身火熱社會實踐同時,這樣一種聲音也時常聽到:“我就在生活中,也是普通百姓,柴米油鹽醬醋茶一樣不能少,還要我咋深入生活、紮根人民?”
這種説法從表面上看,有一定合理性。的確,沒有哪一位藝術家是完全與世隔絕的,其親身經歷不僅是藝術創作源泉之一,也是形成創作個性的重要因素。但是,僅憑有限的個人體驗,很難創作出真正優秀的作品。優秀創作需要通過典型形象展現時代風貌,這個典型形象雖然是具體的,但並不能從生活中直接剪切得來,而是需要創作者盡可能全面地掌握生活“大數據”,從中提煉出能夠代表對象特徵的“最大公約數”,然後將之再次具象化——這是一個從具象到抽象再到具象的螺旋式上升過程,考驗創作者的耐力與功力,任何一環的折損都會影響作品成色,任何一環的缺失更會掣肘藝術創作質的飛躍。
“我就在生活中,無所謂深入生活”,這種觀念體現在,一些文藝作品雖然在選材上“聚焦當下”“接地氣”,但時常出現題材跟風、主題立意先行、人物形象乾癟等現象,還有的創作者為了讓作品“有戲”,不惜人為製造衝突,著力醜化矛盾對立一方,引起不良社會影響,這都是深入生活、紮根人民不足造成的營養不良。
“我就在生活中,無所謂深入生活”如一面鏡子,不經意間折射出少數創作者自身未必意識到的倨傲、懶惰、浮躁與逃遁。“倨傲”在於,有的創作者盲目追求藝術“純粹性”,擔心沾染村氣、土氣會降低作品“格調”;“懶惰”在於,有的創作者從意願上缺乏主動探尋心靈奧妙的好奇、從能力上缺乏挖掘生活奧秘的本領,只會“被安排”采風,一旦無人安排,就容易茫然無措;“浮躁”在於,有的創作者或自願或被裹挾地陷入利益追逐中,無心也無力在生活裏潛心挖掘文藝富礦;“逃遁”則在於有的創作者在看到一些尚未解決的社會矛盾時,乾脆扭頭視而不見。這些創作態度難以拿出人民需要的優秀作品,拿出來的作品也容易被時間遺棄。
“我就在生活中”遠遠不等於深入生活、紮根人民;深入生活、紮根人民不是“一股風”,而是一種創作價值觀與方法論。認同這一點的創作者往往懷有大愛之心,愛這片孕育自己的土地,愛那些自強不息的姐妹兄弟。情感上的同頻共振既出於先天的血脈相連,也源於後天的親密關係:你越靠近他們,就越能感受到他們的可親可愛,就越發敬佩他們的奮鬥進取,就越發認識到廣大人民是中華史詩的書寫者、締造者,有了這樣一份真摯的情感和認同,你自然會為他們抒情、為他們唱頌。戲劇編劇李寶群把自己30多年的創作經歷總結為“從生活中打撈劇本”,他的近百部作品中90%以上都對準生活中的小人物,《父親》《矸子山上的男人女人》《長夜》……開掘平凡中的偉大,回應沉默中的期望,這是真正帶有溫度的文藝創作。情感認同不來自別處,來自創作者傾注畢生精力與熱情,始終沉浸在群眾生活裏,來自創作者在情感和生活上與人民融為一體。
深入生活、紮根人民,不是做做表面文章,它可以切實引領創作者主動成長為“藝術調研高手”,身入、心入、情入。如何做到這一點?一方面,創作者要帶著問題去觀察、感受生活,相對集中地蒐集與創作有關聯的素材;同時,又不能帶著設定好的“答案”從生活中蒐集“論據”,大千世界往往能為自己的預設提供素材支援,但判斷它們是否足夠有代表性,就需要創作者儘量全面客觀地去判斷。與此同時,創作者還要善於捕捉生動的細節,這些細節往往能在創作時派上大用場。這樣的調研方法不僅適用於戲劇創作,也適用於相對抽象的音樂創作。2013年,紅河哈尼梯田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中國交響樂團帶著用交響樂展現哈尼文化的創作使命,開始實地采風。樂團在紅河建立創作實踐基地,3年來10余位作曲家多次深入實地,浸入梯田生活,挖掘出大量寶貴創作素材,2016年連續推出兩台哈尼交響音樂會。音樂中不僅閃現出哈尼族獨有的旋律、節奏、音色等元素,更以交響思維和語匯對其進行創造性發展,展現出哈尼族深厚的歷史文化傳承與當代精神氣韻,成為“中國故事交響表達”的成功實踐。
深入生活、紮根人民,要蒐集素材,還要特別注重思考研究。面對同樣的創作素材,即使排除藝術門類、創作個性等差異,不同創作者仍然會基於不同價值觀、人生觀與藝術觀,從不同角度利用創作素材,創作出思想內涵迥異的作品。面對尖銳的不夠明亮的素材,那些健康有力的創作者不但會暴風驟雨般痛斥惡者,還會溫情撫慰傷者、鼓舞弱者,不斷攜引人們走向光明。
創作者樹牢正確立場態度是藝術創作取得成功的先決條件,人民性正是確保創作立場正確的堅實坐標。有倖生活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我們應該有用文藝記錄時代、謳歌人民的雄心壯志。只有把文藝創作的根深深紮在生活沃土中,與人民血脈相連,我們才能不辱使命,共同鑄就莊嚴、深情的時代藝術史記。
趙琳宇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