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有個葛 與諸葛丞相有關?
城口古時候叫做葛城……
地名有個葛 與諸葛丞相有關?
日前,記者在城口縣採訪發現,見證城口人文歷史變遷的土城老街,已完成一二期建設,三期改造修復工程正在抓緊實施和管護。今後到城口旅遊,別忘去這裡打卡。
當地傳説,城口縣古時候叫做葛城,土城所在的葛城街道,與三國丞相諸葛亮有關。
這個傳説,是不是真的?
重慶晚報-上游新聞記者 李瑯 文 李野 攝
頂上明珠
城口縣委、縣政府在實施城市建設攻堅戰中,提出一個目標,規劃把見證城口人文歷史變遷的老街——土城,打造為4A級旅遊景區。目前,土城老街綜合改造項目已完成一二期建設,三期改造修復工程正抓緊實施和管護。
眼下的土城,東城門已恢復重建,新建了走馬轉角樓和過街樓,土城片區房屋立面改造已完成,地下管網得到進一步完善,增添了老街水渠系統,配套完成了部分城市小品雕塑。土城記憶正在慢慢拾回,城口人多年來的心願將逐步達成。
土城處於城口縣城中心地帶,老街整體呈狹長形,當地人稱城中城。
土城內有4座城門,東西城門有百步梯,梯陡墻高。南城門下至任河(長江左岸二級支流漢江上游最大支流,流經重慶城口、四川萬源、陜西紫陽三地,有“任河仙境”美稱),城門處有警報臺,老城門如今仍在。
“土城是一座由東向西的狹長街道,主街近300米長。”城口縣作協主席、文聯副主席王毅告訴記者,老城墻最初用夯土製成,後經改造修復,逐步由磚墻和石墻所取代。若把城口比作盆景之城,那麼土城便是其中的“頂上明珠”。
最早步行街
王毅整理的資料顯示,城口,三國時隸屬巴西郡宣漢縣。
王毅介紹,早期土城老街房屋多為板壁房,採用木材、泥土、石灰為材料建成。這些老房子具有挺直踩柱、高懸屋檐,包含著精緻的木工手藝。
“早期老街居民,習慣用白布或青布綁腿,家家戶戶燒柴取暖,火坑之上常年熏制臘肉香腸,以至於城口臘製品口口入味、好名遠揚。土街原有上百年紫檀樹和皂角樹若棵。每到夏夜,居民搬出涼椅,在樹下乘涼、喝茶、擺龍門陣。”王毅説。
83歲的羅明萬老人,是土城街道老居民,老伴在重慶主城帶孫,自己守在家裏。
這位皮膚黝黑的老人,在縣文化館工作,還在一所中學做財務兼書畫老師。他的夢想,是在土城開一間二手書店。如今,夢想成真,賣書過萬卷。
“現在的生活,是老城口人夢寐以求的生活。”羅老説,文旅融合賦予土城新生命。
羅老介紹,土街是城口最早的步行街,街上挑著賣的手工面,可謂一絕。早些年,土城人的生活習慣有些特別,喜歡早上吃涼蝦。小孩喜歡吃米糕、米粑,大人喜歡吃燒餅,餅粑通常裝在筲箕裏面賣。
“以前家家戶戶都認識,走家串戶熱鬧得很。現在一棟樓內住著若干戶,老居民相繼離開,我認識的人越來越少。”羅老説。
因諸葛亮得名?
城口古稱葛城,莫非真與諸葛亮有關?城口作為渝東北重要門戶,在漫長歷史歲月裏,蘊藏著怎樣的故事?
“現有文獻中,吟咏城口的第一首詩,就與諸葛亮有關。”王毅告訴記者。
清康熙七年(1668年),時任太平縣知縣的王舟遊歷城口葛城鎮,揮筆寫下《三義祠》,用“萬年扶漢鼎,千古仰風流。地水通仙境,山水覆畫樓”對諸葛亮進行評價。
乾隆年間的《太平縣誌》和道光年間的《城口廳志》都提到,相傳,諸葛亮北伐時曾經路過城口,被此處地勢所吸引,下令三軍歇息,修建營寨,屯兵3萬人備戰。
“道光年間,村民在城口山中發掘出兩具銅弩,經考證,為三國時期諸葛亮發明的連弩。”王毅説,為此,後人把蜀軍駐地取名諸葛寨,山下集鎮取名葛城鎮。
“根據考證,諸葛亮曾經駐軍城口的説法只是後人附會。”王毅説,三國時期,城口境內皆是茂密的原始森林,且有莽莽大巴山阻隔,諸葛亮斷不會舍本逐末在這杳無人煙地方屯兵。出土的諸葛連弩,或許是蜀國士兵路過此地留下的。無論真假,人們的願景是好的。
新聞延伸
乾隆皇帝寫詩 讚美城口茶葉
據史料記載,為城口寫詩的人中,名氣最大的莫過於乾隆皇帝。王毅講了這樣一個故事:“進獻貢品者,庶民可陞官發財,犯人重刑減輕。”1751年,一道聖旨傳入當時尚屬川東道太平縣管轄的城口,打破了這個小城的寧靜。在進獻貢品的人群中,一個來自城口雞鳴寺的和尚,將寺廟後山茶葉作為貢品獻給乾隆皇帝。該茶為綠茶,清香無比,與雞鳴寺後院內的一口古井水泡之,更是清香撲鼻。
該井名曰白鶴井,如今尚存,井水不枯不斷。王毅説,根據有關記載,乾隆皇帝得知該茶來歷後嘖嘖稱奇,不僅把這種茶定為貢品,還揮筆寫下“白鶴井中水,雞鳴院內茶”詩句。此後,産自於雞鳴寺的茶葉,被人們稱為“雞鳴貢茶”。
據悉,雞鳴寺始建於東漢年間,位於現城口縣雞鳴鄉。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