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海邊的“石頭記”:UCCA沙丘美術館呈展“當代神石注疏”

2019年04月22日 09:15: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4月21日電 (記者 高凱)于愈加繁複的當代生活之下,比人類和神祗成型久遠得多的石頭呈現出怎樣的“物我之間”——一場海邊的“石頭記”在位於黃金海岸的UCCA沙丘美術館呈現。

  “敢當:當代神石注疏”將於4月23日在UCCA沙丘美術館開展,記者在此前的開幕儀式上得以提前領略此番海邊“石頭記”之真容。

  該展收錄了10位國內外藝術家的作品,這些作品在形式或材料上均與石頭有所聯繫,也偏向從當代的眼光審視石頭這一沉默的文化質料。藝術家的個體意識借本次展覽的機會降落到廣闊、古老的集體意識之中。

  展覽特依據UCCA沙丘美術館的獨特空間而設計,這座由OPEN建築事務所李虎和黃文菁主持設計的美術館隱于距北京約300公里的阿那亞黃金海岸社區內的沙丘之下。

  展覽作品仿佛是“萬物有靈論”的注腳——即便是石,也包含生命、感知和思維能力。

  王思順的《啟示1691》為撿拾來的石頭賦予擬人化的視角,三塊矗立著的石頭莊嚴地站在一條直線上,拘謹地互動,仿佛在參加一場緊張的宗教儀式。

  趙要、林穴選取普通形狀的石頭,通過細節、位置和動勢的經營,讓作品獲得生機:《有一團神氣》中,趙要將巨大的紅色瑪尼石置於沙丘美術館前方的開闊海浪沙灘之間,宛如汲取陽光的細胞;林穴將山中撿拾的果核描繪成漂浮的星球,或一個有機的生命系統。

  米格爾·安赫爾·裏奧斯的《白石》中,三千余個由混凝土和石塊製成的白色石球從乾旱的山坡上滾落,掀起灰塵,最終匯聚到一處,仿佛在進行一場迅捷而遠途的遷徙。這件錄影作品中眾多白石于隆隆聲中不息的滾動不難讓人聯想到生命與命運,無奈和盲目中的頑強頗為震撼人心。

  展覽中石頭的“有靈”也從側面提出這樣一些疑問:人類是否是世界萬物的唯一尺度?以人的需求衡量一切價值,這種普遍化的理解世界的方式是否失于狹隘?這種狹隘性是否會隨著城市化和現代化進程而形成異化的體制?因為,只有人才能在資本的世界內消費、生産、創造剩餘價值,在這場遊戲中,自然只能充當被動的質料。

  鐵木爾·斯琴與謝素梅均試圖想像出與自然本身不同的尺度模型。鐵木爾·斯琴的《刺柏》宛如一塊人類紀之前的廣告牌,宣告著其所在時空的道德觀念。謝素梅的“藏石”讓人聯想起古代中國文人收集奇石以寄託對自然山水的嚮往,不過,她對石的展示更具有存在主義意味:在經過千百年自然界錘鍊的存在物面前,人以自身生命週期衡量時間,是否可能被理解為一種荒誕的行為?

  李維伊的《石冢》或許以更為幽默的角度述説這種荒誕:觀眾戴上VR眼鏡,便立刻位於石頭的內部,肉身與它同等堅硬。

  憑藉石頭以上神秘、自為的意象,在“敢當:當代神石注疏”中,幾位藝術家構築了更為虛幻的舞臺,進一步將它置於“奇談”之中。

  陸平原在三塊石頭上鐫刻了關於藝術小組“隕石獵人”尋找地表隕石並將它們發射回宇宙中的系列故事;鄢醒還原了自己寫就的、探討中國民國時期工業設計的小説中,玉石和燈具共處一室、交相輝映的場景。

  在這次展覽中,基於慣例與流變之間的話語與更具包容性的藝術視覺系統聯結起來,互相呈現為與準確無關、卻具有啟發意義的註釋。展覽試圖以此重新挖掘和召喚在當代藝術語境中不常被提及的文化意蘊。

  值得一提的是,UCCA沙丘是一座隱于沙丘之下的美術館,其展廳由一系列形似洞穴的細胞狀空間彼此吸引聯結而構成,來自天窗的自然光為部分室內展廳提供光源。

  UCCA沙丘美術館所推出的展覽由此頗為注重與在地環境的互文關係、呼應建築形態與館內空間,在此次的“敢當:當代神石注疏”中,這一特色盡顯。

  從沙灘上造型巨大的《有一團神氣》到面海小室內靜謐的《有趣的現代傢具》,整個展覽將藝術家的作品、建築、海、沙置於一體,無論從美術館內還是其外的海灘上,稱得上各個視角皆有視覺驚喜,觀眾亦能在不同的畫面下收穫不同體悟。

  “敢當:當代神石注疏”將於4月23日正式開展,持續至9月8日。(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