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國際音樂季圓滿閉幕,以音樂闡釋和傳遞絲路內涵
“一帶一路”國際音樂季圓滿閉幕,以音樂闡釋和傳遞絲路內涵
深圳新聞網訊 4月14日晚的深圳音樂廳舞臺上,“咏嘆西·東”——2019深圳“一帶一路”國際音樂季閉幕音樂會震撼上演,各國藝術家們同獻一場聲樂藝術的嘉年華,為音樂季劃上圓滿的句號。在3月24日至4月14日的22天時間裏,41個國家和地區的809位世界知名音樂家齊聚2019深圳“一帶一路”國際音樂季,為廣大深圳市民帶來了23場高水準的精彩演出及7場配套藝術延伸活動,共同奏響春天裏的美妙樂韻。
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即將舉辦之際,2019深圳“一帶一路”國際音樂季奏響了序曲。自2017年舉辦首屆以來,音樂季同頻共振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以“弘揚絲路精神,促進文明互鑒”為著眼點,通過提供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充分展示、匯聚各自優秀的民族音樂藝術的契機和廣闊平臺,增進各國與中國文化的融通、交流、互動,以音樂闡釋和傳遞絲路精神內涵與發展理念、凝聚共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本季的藝術盛宴更是譜寫了中國人民與世界人民和諧共生、和睦共融的美妙音符,切實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乃至全球領域不同文明的溝通交流和共同繁榮進步,也讓深圳成了一座名副其實的“愛樂之城”。
不同文明交流對話的重要平臺
縱觀國內影響較大的知名藝術節,北京國際音樂節、上海國際藝術節等均屬於大藝術的範疇,藝術形式包羅萬象;而同樣聚焦于絲綢之路的西安“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泉州“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則因地緣優勢分別將側重點放在陸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的單獨展現。
與上述藝術節不同的是,深圳“一帶一路”國際音樂季堅持“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交流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以海陸兩條絲綢之路為音樂季主線,展現與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世界各國在音樂藝術領域的傳統與發展,奏響人類命運共同體相互理解與協作的交響曲。
“一帶一路”國際音樂季以“聯接中外,溝通世界”為主題,充分體現了深圳的文化擔當。音樂季創立伊始,就得到各界的高度關注和鼎力支援,得到全世界樂迷的點讚與好評。在今年的23場演出中,既有弗朗茨·威爾瑟-莫斯特與美國克利夫蘭管弦樂團音樂會、德國弗萊堡巴洛克古樂團音樂會版歌劇《唐璜》等經典音樂,也有“一帶一路”沿線印尼、卡達、越南、喬治亞等國家藝術團組獻上的民族音樂。
音樂季不僅是一個音樂盛會,更是世界不同文明之間交流對話的重要平臺。作為今年音樂季的重要延伸活動之一,“中以現代舞高端對話”以音樂為線索,延伸到現代舞領域,立足深圳並輻射全國,促進了中以兩國在現代舞領域的思想交流、學術互鑒、合作共贏,並將切實推動現代舞成為夯實中以兩國人文交往的重要載體。古典與流行、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當代,在深圳匯成了絢麗多彩的藝術畫卷,將音樂季“齊奏絲路樂章,文明互鑒並進”的主旨演繹得淋漓盡致。
經過三年的不懈努力,深圳“一帶一路”國際音樂季已成為“薈萃世界頂級藝術、鼓勵各類藝術創作、聚焦傳統與現代、凝聚各地人文與創意”的重要藝術節慶平臺,也必將成為鵬城深圳國際音樂的一張重要名片。
原創和創新有別於其他藝術節
舉辦“一帶一路”國際音樂季,是呼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落實《深圳文化創新發展2020(實施方案)》,建設全球區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國際文化創新創意先鋒城市的重要舉措,是打造深圳國際文化名片的一次全新創舉。在此前發佈的深圳”新十大文化設施“建設規劃中,深圳歌劇院、深圳音樂學院等一批重大文體設施凝聚了深圳人深情的期盼;而本季音樂季也積極助力深圳“全球城市”的新定位,構建以深圳為起點的音樂“新絲路”,繼續提升城市軟實力。
“一帶一路”國際音樂季執委會副主任韓望喜表示,深圳這座城市充滿了想像力和創造力,血脈裏流淌著音樂的旋律。原創和創新是音樂季有別於其他藝術節的亮點,也是作為深圳城市文化特色的體現。
在今年音樂季中,無論是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葉小綱聯合眾多作曲家為深圳“量身定做”、由國家交響樂團演奏的原創音樂會,還是音樂季委約泰國作曲家龐那榮創作的《未來之光》,亦或是音樂季的品牌音樂會“梅蘭竹菊”,無不體現著原創是音樂發展的靈魂。而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優秀藝術家特別是年輕藝術家提供展示平臺,更凝聚了沿線國家和人民的共通情感,弘揚了“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
“一帶一路”國際音樂季的創意還體現在傳承和創新的關係上。粵劇作品的創新表達、打擊樂與京劇的跨界融合、斯洛維尼亞的交響狂歡、波蘭藝術家的搖滾肖邦等等,都在古典、傳統藝術的基礎上,以年輕人喜愛的現代化表達方式來呈現,讓藝術在深圳發生奇妙的化學反應。
受邀參演音樂季的藝術家也以自己的無窮創意,對“一帶一路”的概念進行了多樣化的表達。來自越南、喬治亞、俄羅斯、卡達、泰國、印尼、匈牙利、斯洛維尼亞、印度、波蘭等沿線國家的音樂家,充分展示了他們多姿多彩的民族音樂藝術。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藝術家,則用自己的音樂形式來體現對“一帶一路”的理解——法籍鋼琴大師卡薩利斯通過改編和創作,將25個沿線國家的音樂串聯成一幅絲路畫卷;美國克利夫蘭管弦樂團在返場時演奏了葉小綱《廣東組曲》,對中國藝術的淵源和關聯作出自己的思考。
服務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古老的粵劇是縈繞灣區人耳際的鄉音,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也是粵港澳大灣區共同的非物質文化遺産。3月29日、30日,更新版《百花亭贈劍》在深圳保利劇院上演,這是香港藝術節與2019深圳“一帶一路”國際音樂季聯合製作出品的作品,兩天內吸引了大批各地樂迷前來欣賞,凸顯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背景下,深港兩地在文化藝術領域的緊密交流合作。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國家戰略,今年1月召開的深圳市委六屆十一次全會列出的首要工作,也是舉全市之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依託粵港澳大灣區,深圳正以人文合作為紐帶鋪設一條交流互鑒之路,努力打造“一帶一路”重要支撐區,推動形成全方位、多層次開放新格局。
2019深圳“一帶一路”國際音樂季無論是在開幕音樂會、還是板塊設置上,都有粵港澳大灣區藝術家的參與。深圳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局長、音樂季執委會副主任張闔運表示,深圳毗鄰港澳,在粵港澳大灣區“9+2”城市帶當中發揮核心引擎作用,文化、旅遊、體育,特別是文化,在大灣區背景下需要不斷加強這方面的合作與交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儘管是一國兩制,但我們是一家人,這種文化交流會越來越多。”
此外,對青少年觀眾的培養也是今年音樂季的一大亮點。為了讓更多年輕觀眾走進音樂廳,音樂季所有場次均設置了80元最低學生票價,除美國克利夫蘭管弦樂團之外,其他所有演出180元以下的票價佔30%,更有4場惠民演出免費向市民開放。此外,還有像英國神童艾瑪·多伊徹這樣極具正能量和教育作用的小音樂家,給深圳青少年提供學習藝術的參考和借鑒。而各種講座、延伸活動、開放排練更為青少年觀眾提供近距離與大師交流的平臺。
越來越多的觀眾在本季演出中,輕鬆地走進高雅藝術殿堂,近距離欣賞高水準精彩演出,同享這縷城市之光,更享受了實實在在的文化惠民福利。(深圳商報記者 祁琦/文 韓墨/圖)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