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深度閱讀:我們怎麼和網路搶孩子

2019年04月15日 09:58:00來源:中國青年報

  見招拆招

  深度閱讀:我們怎麼和網路搶孩子

  “我們這些作家今天要做的就是跟網路爭奪小朋友。”兒童作家鄭春華在近日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舉辦的“兒童文學與小學語文教學”主題研討會上的這句話,不僅喊出了一位兒童作家的心聲,同時也戳中了不少教師、家長的痛點。

  有人説,書籍是在時代的波濤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貴的貨物運送給一代又一代。對於兒童而言,閱讀的重要性已無需多加贅述。但兒童應該讀什麼?如何激發兒童閱讀的興趣、引導兒童進行閱讀?不少人仍存困惑。對此,此次研討會的與會專家、作家、教研員、教師等從不同角度進行了探討。

  “兒童可以讀一切他們可以讀的書”

  兒童應該讀什麼?為兒童量身打造的兒童文學作品,顯然是個不錯的選擇,這已形成共識。

  在中國作家協會兒童文學委員會委員、中國海洋大學教授朱自強看來,“兒童文學是小學生語文學習的最優質閱讀資源,因為它最能激活兒童的語言靈性。”他舉了個例子,在教幼兒學語言時,是給他講小貓小狗的故事、唱童謠,還是放沉重的紀錄片給他看呢?答案顯而易見。

  作為一名當代兒童作家,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統編語文教科書主編曹文軒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老師或家長來找他,希望能給自己的學生或孩子開一份兒童文學作品的閱讀書單。他固然是很贊同兒童讀兒童文學作品的,但這時候,曹文軒常常會直截了當地告訴他們:“兒童不可只讀兒童文學,而且兒童不可只讀文學,兒童可以讀一切他們可以讀的書。”

  每當此時,有的家長頓時醒悟,有的則是一臉困惑。“為了刺激他們思考,我還比較極端地問他們,兒童為什麼一定要讀兒童文學作品呢?曹雪芹、魯迅所處的時代有什麼兒童文學作品可供他們閱讀?”在曹文軒看來,維護、保衛童年是兒童文學特有的功能,但同時我們也要想到,孩子是需要成長的,他不可能永遠停留在童年,一輩子停留在所謂的童真、童趣之中,必須有另一種超越童真、童趣的作品召喚他們化蛹為蝶。

  “昨天還有一位女老師説,有的學生可以閱讀小説、詩歌,但就是看不懂一份説明書,看到説明書就怕。”在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教研員柯孔標看來,兒童只讀兒童文學作品是不行的,“因為兒童文學大多數屬於虛構類作品,從字面理解就是在現實生活當中是不存在的,或者是靠想像創作的”。

  除此之外,柯孔標認為也要重視非兒童文學或非虛構的作品,包括科普、社會知識介紹、歷史文化等作品,讓兒童理解真實的自然、歷史,理解現實生活的本身。

  讓思維訓練走進語文課堂

  但不可否認的是,文學作品,尤其是兒童文學作品是語文教育中的重要內容。而語文老師,可以説是學生閱讀路上的指路人,正如曹文軒所説,“一個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正確或者説恰當的閱讀,幾乎完全取決於老師。”

  對於語文課堂內的文學作品,曹文軒認為需要兩種不同的方式閱讀,一是在文學意義上的閱讀,一是在語文意義上的閱讀。“但有些語文老師在講解時,僅僅將一篇文學作品看成了一篇社會學的材料。他們忘記了這是一部文學作品,即便是講主題思想,也應當是在文學的範疇來講,而不應該將所謂的主題思想當成一個純粹的社會學問題。真正的文學家對社會問題的思考,與一個社會學家是不同的”。

  因此,曹文軒希望語文教師能在文學的範疇內,對作品的主題思想本身進行分析,更重要的是,向學生講解分析作家是如何用文學的方式去完成所謂的主題思想的,“對一部文學作品的分析,主題思想的分析只是一個方面,甚至是並不特別重要的方面,還應當花大量力氣對其生命價值、藝術手法等方面進行分析”。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教育部統編語文教材總主編溫儒敏強調,現在的語文教育應該將思維訓練提到重要的位置。在他看來,培養人才有五個必備的思維,即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創作性思維,“審美也是思維的一種形態”。

  以語文教學中的詩歌為例,溫儒敏建議:一是要以誦讀為主,“一定要讓孩子們反覆去讀,放手讓他們去體會詩的整體情緒、感覺”;二要注意引發學生的興趣,“如果把課堂安排得太滿,要求太高,如果你的講解在主題意義、價值判斷、藝術手法上面花太多工夫,那你就沒有時間了,孩子們也沒有興趣”;三要重視會意和感悟;四不要過多使用多媒體,以免限制學生的想像力;五不要佈置太多的任務。

  “閱讀應當是高度自由的”

  “小學生閱讀不是識字,更不是尋找標準答案。”在朱自強看來,閱讀不是學習好詞好句,而是發展語言創造能力。“語言沒有創造力,人的創造力就會打折扣”。

  對於課外閱讀,曹文軒也認為學生的閱讀應當是高度自由的,閱讀只是出於喜歡,而非出於學習語文,並且是一種無牽無挂的閱讀。“但實際上,在進行這種閱讀時,他讀的每一個字、每一個標點都在與語文發生著關係”。至於語文老師,可以對學生選擇的閱讀作品有所指點,比如明確告訴學生並不是所有作品都值得去關注,要與一流的圖書親近、要與經典親近等。

  雲南大學附小語文教師張礫月也的確是這麼做的——在班上搭建了一個“書吧”,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把自己想讀的書帶到教室來讀,並根據不同的興趣愛好組建不同的讀書小組,讓學生進行自由交流,“讀什麼書的都有,有一段時間讀美食的書多些,《流浪地球》出來後讀科幻的多些。每個學生每天最少能讀50多頁,有的一天能讀到100多頁,因為他們對自己挑的書比較有興趣。”

  “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雖然我們強調孩子們要讀出思維的品質,讀出思維的深度,但是我們也應該承認不是所有的孩子將來都能夠成為文學家,所以學生的課外閱讀應該是多元的,應該尊重孩子之間差異的。”北京市教育科學院語文教研員李英傑説。

  此外,貴州省六盤水市鍾山區第十一小學校長丁衛認為,要更好引導學生進行閱讀,也需要教師多閱讀。“好書推薦已成為一種教學時髦,但是很多老師自己沒有什麼兒童文學作品的閱讀積累,就不可能給孩子提供什麼選擇,於是不少老師就求助於百度……把書名推薦給孩子,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在丁衛看來,如果老師能夠多閱讀些兒童或者其他文學作品,自身有了更多的閱讀積累後,再給學生推薦閱讀作品,與學生交流閱讀感受時更遊刃有餘,才能在閱讀的道路上給學生更好的指導與陪伴。

  中國青年報·中青線上記者 孫慶玲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