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打通海外渠道

2019年03月28日 08:31:00來源:人民日報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打通海外渠道,搭建藝術之橋——

  與世界共讀“中國風”(解碼·走出去)

  倫敦書展上,廣西師大出版社展出的“藝術之橋”年度系列獲獎者的英文版圖書。

  李芃芃攝

  核心閱讀

  藝術無國界,傳播卻有壁壘。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的“藝術之橋”項目,通過海外收購、建立全球出版發行産業鏈、參加國際書展等方式,打破傳播屏障,搭建起中國藝術與設計走出去、闖市場的橋梁。文化企業做好文化的國際傳播,不僅能帶來社會效益,也是與經濟效益相互促進、實現多方共贏的好辦法。

  3月的倫敦,書香與霧氣一同氤氳滿城,一座連接中國和世界的“藝術之橋”隱然其中。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第二次來到倫敦書展,不僅帶來了中國藝術家和設計師的新書,還首次辦起了交流會,搭起對話與分享的平臺:建築師張永和與倫敦設計博物館館長迪耶·薩迪奇漫談中西方的建築與設計,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白明與觀眾分享他和泥土的“對話”,將中國陶瓷之美娓娓道來……

  這座中國藝術與設計走出去的橋梁,緣何而來?

  架橋

  用藝術這一全球共通的文化語言,突破傳播壁壘

  “架橋人”是廣西師大出版社,在圖書出口方面已深耕多年。廣西師大出版社集團公司副總編輯劉廣漢説,他們不想停留在簡單的出版上,更想做一些主動的、精準的國際傳播。這也是文化企業的責任,做好文化的國際傳播能帶來社會效益,而且在一段時間後也能反哺經濟效益,形成良性迴圈、多方共贏。

  以書為媒並不新鮮,怎樣才能走出新路子、做出好效果?廣西師大出版社團隊發現,文本翻譯不貼切常導致傳播效果大打折扣,但藝術設計作為全球共通的文化語言,它的視覺衝擊力可以跨越語言障礙,讓世界更容易讀懂中國。

  中國藝術設計水準的發展是架起這座橋梁的基石。劉廣漢説:“國內並不缺少世界一流水準的藝術家和設計師,世界也很希望看到更多中國獨特的美。藝術沒有國界,但傳播卻有壁壘。他們當中很多人距離走向世界傳播,還差幾公里,我們想做的事情,就是打通最後這段路。”

  經過詳盡的市場調研,團隊吃下了定心丸。從整個出版行業來看,紙質藝術設計類畫冊的色彩感染力、細部清晰度、給讀者帶來的視覺體驗是新媒體難以替代的,所以藝術類圖書依然保持著相對穩定的需求。此外,豐富的中國文化資源如京劇、中式園林建築等對國外讀者吸引力很大。這些都意味著,中國藝術設計類圖書走出去大有潛力。

  海外收購讓理想照進現實。2014年,廣西師大出版社完成了對澳大利亞視覺出版集團的並購,2016年又收購了英國ACC出版集團。他們將兩家海外機構的編輯隊伍保留下來,又在國內組建了一個30余人的專業藝術設計類圖書編輯團隊,形成了一條涵蓋建築、景觀、時尚等各方面的産品線。

  更重要的是,團隊找到了國外的主流發行渠道,通過以澳大利亞、新加坡、倫敦、紐約為中心的4個行銷集散地和全球50多家專業發行商,建立了一個覆蓋全球諸多強購買力區域的發行網路。

  萬事俱備,2016年第六十八屆法蘭克福圖書博覽會上,廣西師大出版社正式開啟“藝術之橋”項目,3年來將越來越多國內藝術設計類圖書送至海外。中國工業設計博物館創始人沈榆感慨,“藝術之橋”為世界了解中國藝術設計歷史和現狀打開了一扇新窗口。

  築牢

  搭建全球組稿、中英共版、國際發行的産業鏈

  國內外聯合出版是築牢這座 “藝術之橋”的訣竅之一。

  串聯好一個運作順暢的全球産業鏈並不容易,收購剛剛完成時,出版社的國內團隊和海外團隊還是各自為戰。“既浪費了人力財力,出版效果也不好。”劉廣漢回憶。

  國內外市場需求的差異,容易讓國內團隊的“一腔熱血”變成“一廂情願”。藝術設計圖書事業部負責人高巍拿出一本關於海綿城市設計的書:“我們策劃時缺乏了解,不知道歐洲許多城市的排水系統早已完備,排水改造的需求很少,最後它的海外銷量遠不如預期。”

  幾番受挫後,廣西師大出版社開始調整生産方式。一方搞懂海外市場需求,一方進一步了解國內藝術設計的優勢,為了優勢互補,他們決定協同作戰。選題策劃先由海外團隊框定,國內團隊隨後決定操作細節,然後雙方溝通確定案例;國內團隊製作好中英兩個版本後,海外團隊會對英文版本再次審讀,以求更符合海外讀者的習慣,最後再進行全球行銷推廣。環環相扣,“全球組稿、中英共版、國際發行”的出版模式由此實現。

  今年剛出版的《茶店新浪潮》就是這樣誕生的。中國悠久的茶文化對外國讀者具有吸引力,各種新式茶飲店還漸漸開到了國外,所以英國和國內團隊商量著定下了“茶店”的選題。中方團隊組稿後,澳大利亞團隊接手版式設計和文字審校。

  “這種融合的方式讓團隊互相交流了解,我們看多了海外團隊發來的策劃大綱和推廣方案,對國外市場的口味更有把握了。”劉廣漢説。

  劉廣漢認為,把握好選題,最重要的是從全球關注的熱點中找到中國藝術設計的亮點,在體例、版式設計上儘量符合海外讀者的喜好和閱讀習慣,“堅持這兩點,才能逐漸樹立起中國出版社在海外的品牌形象,這是我們在國際市場上長期生存發展的基礎。”

  拓寬

  期待依託出版業,推出更多中國藝術設計作品

  這座藝術流動的橋,不能只有窄窄一條道。“藝術之橋”還借助法蘭克福書展、倫敦書展、威尼斯雙年展與北京書展等平臺,舉辦各類活動,讓中國風格的創意設計更靈動地走到全球觀眾和出版商面前。

  自2017年起,“藝術之橋”開始評選“年度藝術家”。2018年的“年度藝術家”朱贏椿,帶著他獲得“世界最美的書”銀獎的《蟲子書》走到了法蘭克福書展、倫敦書展。書中蟲子的“語言”感動了許多外國讀者,他的藝術理念也引起了國外藝術界的興趣,英國皇家藝術學院藝術與人文學院版畫係邀請他與當地師生和藝術家們進行文化交流,《蟲子書》也被大英圖書館永久收藏。朱贏椿説,“這是懂的人之間的默契。”劉廣漢也難掩喜悅:“越來越多中國藝術家和設計師們在被世界看見。”

  經過兩年醞釀,“藝術之橋”的年度系列評選項目越來越多,“年度設計師”“年度致敬”正在匯聚起更多能代表中國風格的藝術家和設計師。

  各個書展上,展臺的設計被打磨得越發精巧。“藝術之橋”團隊把VR技術運用到圖書展示中,將《上海製造中的設計》中的內容製作成了虛擬博物館:可以從老式收音機裏聽到老上海廣播、按響上海轎車的喇叭……互動體驗,讓海派藝術設計的魅力更加可親可感。中國創意之美由相隔萬里變成近在咫尺,在海外“圈粉”無數,收穫著世界的認可。

  剛從倫敦書展回來,劉廣漢卻不想休息,打算去山西了解廢煤渣工藝品的環保設計。他和團隊期待能依託出版業讓更多中國藝術設計的實物作品走到國外,辦一些“既有書又有藝術品、設計品的體驗店”。美好的藍圖正漸漸清晰——“我們想做的是,借助‘藝術之橋’這個平臺,從出版出發,但不止于出版,用更多樣的方式讓世界看到中國藝術的美。”劉廣漢説。

  曹玲娟 劉靜文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