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粗鄙到體面:廁所進化史
從粗鄙到體面:廁所進化史
歷 史
劉晗
如何優雅地處理排泄物?從美索不達米亞時期到20世紀末,這個問題始終糾纏著人類。隨著下水道的出現,蹲坑、封閉式馬桶才讓問題的解決有了些許眉目,再到多次改進後抽水馬桶的應運而生,令人難以啟齒的羞愧這才不至於欲蓋彌彰遮掩躲藏。一個城市是否文明的標誌在於公共廁所、菜市場、圖書館的完善程度,廁所革命首當其衝,關乎生活方式、習俗與觀念的變化。《廁神:廁所的文明史》的作者朱莉·霍蘭曾經利用空姐的身份,在長達八年的環球之旅中尋訪世界各地廁所,旁徵博引考察各地廁所文化的歷史由來,在摸索廁所進化史的過程中也蒐羅了不少關於廁所的奇聞逸事。
西方人擅長以日常生活的器物作為切入點,以此縱觀人類文明的發展。早在19世紀末就有人開始著手對廁所進行研究。約翰·伯爾克曾寫了名為《世界各國的糞石學習俗》的書,著力研究糞便在文化中扮演的角色。確切説,“文明並非從文字開始,而是從第一個廁所建立開始的。”歐洲直到啟蒙時代還是臭氣熏天,有人把夜壺直接倒向窗外,在街頭走著的行人隨時都有大便上頭的風險,如廁時跌入朽木搭建的簡易糞坑受傷甚至淹死的事件也屢屢發生。英國作家斯威夫特就曾用詩句記錄下了倫敦城糟糕的排污場景:“肉攤、糞堆、內臟和血液中産生的廢棄物,溺死的幼犬、腥臭的西鯡,都浸濕在泥沼中,死貓混雜著蕪菁的嫩葉隨著洪流翻滾而下……”
即便是如廁環境有了大幅度改善的今天,濃重的氣味始終難以解決。為了去除小便的異味,古羅馬婦女冒著死亡的風險服用松節油,中世紀時亨利八世如廁時佩戴花卉飾品減少臭味,中國元代文人倪雲林收集飛蛾翅膀置於廁所地板下,鵝毛覆蓋了落坑的糞便,不見污穢。可見各個時代的人都在為完善廁所環境絞盡腦汁做著個性化的設計,抽水馬桶的發明讓人類減輕了對臭氣的屏息。如今日本人在馬桶的高科技化方面位居世界第一,這得益於他們在廁所環境不斷改善上的精益求精。從粗鄙到體面,為了如廁的愜意和舒暢,人類經歷了無數嘗試和體驗,廁所在方寸之間亦書寫了權貴的奢華、民間的疾苦。廁所的變遷史不僅是文明發展的象徵,也是人對自我觀照的一種另類反思。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