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賣咖啡賣簡餐成“打卡”聖地……實體書店變味了嗎?

2019年03月23日 09:13: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3月23日電(記者 上官雲)近年來,許多實體書店發生了變化:不止顏值提高,還漸漸變成一個“複合型”的文化空間,有各種文化活動,也提供咖啡或簡餐,吸引了相當一大批讀者,有的店甚至成了必去的打卡地。

  對此,有人説,賣咖啡的實體書店變了味;也有人説,實體書店難以靠價格折扣吸引讀者,這种經營方式只是為了自身生存,多元化的文化空間也更符合讀者需求。那麼融合了咖啡、簡餐以及文創周邊等內容的“業態”,能讓實體書店更好生存下去嗎?

  那些像“文化空間”的實體書店

  劉茜是一位2歲女孩的媽媽,平時的一大愛好是逛書店。她很喜歡在書店看書的感覺,覺得閱讀會比較有質感。遇到喜歡的圖書類型,往往會拿起樣書翻一翻。

  只不過,最近幾年,劉茜已經很少直接在實體書買書,而是更多選擇網購。原因很簡單,實體書店的圖書沒什麼折扣,即使有活動,折扣力度也不太大,總得算起來,比網店貴。

  去年元旦的時候,某電商平臺折扣力度很大,“滿兩百返一百”,劉茜毫不猶豫買了兩套《小公主成長記》,一套囤貨,一套送朋友。

  “逛完實體書店再去網店消費,對讀者來説很自然。”劉茜還發現,近年來實體書店漸漸地出現了許多變化,以前就是單純地賣書,現在許多店則賣起了文創,有些還供應咖啡或簡餐。

  她覺得,再加上店內時不時還會舉辦一些講座活動,“現在的書店,更像是一個文化空間”。

  複合化、綜合化的發展趨勢

  如劉茜所説,許多實體書店的顏值和功能都在逐漸發生改變,除了常見的書架外,“通天書墻”,迴旋樓梯……與不斷豐富的文化沙龍一起,吸引讀者的目光。

  “現在的書店,都是往複合化、綜合化發展。”言幾又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但捷説,這個變化幾乎是必然的,因為單純賣書,可能沒辦法線上下實體商業中生存,“這不是書店獨有的,而是很多行業的趨勢”。

  實體書店的這種“混合型業態”並不是剛出現的現象。簡單説,就是融合了餐飲咖啡、文化沙龍等,通過創意設計、文創周邊等方法打造有特色的閱讀空間。實體書店在前些年一度經歷“寒冬”,在一些人看來,這是增加書店人氣的一個有效手段。

  “只看零售的話,線上肯定具備優勢。”但捷分析,實體書店需要考慮各類成本,書是定價産品,打折越多利潤越少,實體店的優勢在於提供具體的服務和體驗。

  他認為,現在的消費者更能接受這種複合化空間,“大家希望能線上下的實體空間或者線下書店享受到更多的服務,這是整個商業的一個趨勢,更符合消費者的需求”。

  “複合型業態”帶來了什麼?

  上述“混合型業態”,真能給實體書店帶來利好嗎?

  據《北京青年報》報道,一位書店經營者表示,在一些投資人看來,開實體書店等於開免稅的咖啡店、飯館,且實體書店規模越大、裝修越漂亮,減免房租就越多,得到的補貼也越多。

  書店開得紅紅火火,但銷售額卻似乎不盡如人意。今年年初發佈的《全球背景下的中國圖書零售市場》顯示,2018年中國圖書零售市場同比上升11.3%,網店銷售額的增速是24.7%,但實體店銷售額同比下降6.69%。

  北京開卷資訊技術有限公司研究部經理馮小慧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也提到,對實體書店的紅火需要保持清醒,看到讀者去書店的目的,“現在很多書店兼有文化空間、閱讀空間的性質,讀者去了是買書還是僅僅消磨時間?”

  “現在,我們言幾又書籍所佔銷售比為40%左右,剩餘的是其他業態。”雖然書籍銷售額明顯比不過其他類型收入,但捷卻説,書籍的銷售總量一直在上漲,只是所佔比例下降了,“對比圖書2018年和2012年的數據,實際至少上漲了十倍”。

  實體書店如何更好生存下去?

  不過,對實體書店的“複合型”發展,有人並不看好,認為這是把好好的書店變成了“咖啡館”、“文創店”或者文化活動空間,失去了書店本來的味道。

  “有時候賣書是個虧本生意。”對上述觀點,劉茜持反對態度。在她看來,僅憑價格折扣,書店明顯競爭力比不上網店,賣咖啡或者簡餐沒問題,“書店也要養活自己。”

  那麼,實體書店究竟應該如何向前發展?舒煒認為,書店是傳播思想、文化知識的場所,也給愛書人提供一個分享感悟的空間,這才是它存在意義和職責所在。

  “近來許多書店靠高顏值、賣文創、咖啡點心等吸引讀者,確實可能在短時間內知名度暴漲,但並非長久之計。”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副總編輯舒煒則明確表示,“書店的核心是好書。”

  但捷則一直看好實體書店的發展。他也不認為開了咖啡館,就意味著書店變味了。但捷説,2012年前後,曾有説法認為實體書店會在幾年後消失掉,但事實上,實體書店卻在迎來了新的發展,“毫無疑問,它們會長期存在。當然,也要經過提升調整,變成複合化、多樣化的存在”。(劉茜為化名)(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