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技藝 薪傳火繼(看臺灣)
“傳藝未完成,誓願老不休。”耄耋之年,臺灣布袋戲藝師陳錫煌創立“陳錫煌傳統掌中劇團”,只要有人肯學,他就願教,並且毫無保留。在以陳錫煌為主角的紀錄片《紅盒子》裏,他催促導演以影像留存自己的操偶技藝,“我可以一直重來,沒有關係”。
記者不久前在臺灣戲曲藝術節發佈會上見到了陳錫煌,同行的還有他最年輕的藝生徒弟、不懂閩南話卻熱愛布袋戲的日本人金川量。今年春天,陳錫煌將和徒弟在臺北演出其父李天祿代表作《清宮三百年》中的“年羹堯”段落,歌仔戲和皮影戲等元素也將融入其中,呈現新穎面貌。
■ 曾經鼎盛
戲班從早忙到晚
《清宮三百年》源自小説《清宮秘史》,1948年,臺灣的布袋戲藝師、“亦宛然掌中劇團”班主李天祿從大陸帶回小説殘本,並以布袋戲的形式編演,一經推出便大受歡迎,13年連演不衰。
陳錫煌小學畢業後加入自家戲班,每逢節慶,便隨父親李天祿一同演出。回憶起臺灣光復後布袋戲鼎盛時的情形,陳錫煌説,戲班從早忙到晚,從鄉間小鎮到地方廟口,有時甚至一天要演早中晚3場,觀眾有數百人之多。
身為布袋戲一代宗師之子,陳錫煌卻因父親總是忙於演出,並未得到多少手把手的教導,操偶技巧主要來自觀演和領悟。年齡漸長技藝精進,陳錫煌擔當起父親的助演,與其同臺獻藝,卻常因記錯口白或拿錯戲偶,招來父親嚴厲責罰。
不堪忍受的陳錫煌離開臺北的家,躲到了臺灣南部,在父親好友的戲班“新興閣”中棲身。“南部戲‘請尪仔的藝術’(指操偶技藝)比北部更好。”留心比較南北部演出,他發現北部重口白輕動作,在操偶精細度上,南部更勝一籌。
除了善於吸收南部戲的精華,在操偶技藝上精益求精,陳錫煌還潛心琢磨木偶衣飾盔帽、刀槍劍戟等舞臺道具製作,堪稱布袋戲領域全方位藝師。他也是臺灣唯一獲文化部門“重要傳統藝術布袋戲類保存者”“古典布袋戲偶衣飾盔帽道具製作技術保存者”頭銜的傳統布袋戲藝師。
■ 面臨失傳
傾盡全力授技藝
上世紀50年代,布袋戲逐漸進入劇院演出,由酬神祭儀轉為娛樂大眾。李天祿隨後於臺灣電視公司表演《三國演義》,揭開電視布袋戲序幕。1970年,臺灣的布袋戲藝師黃俊雄在臺視連演《雲州大儒俠》583集,創下97%的超高收視率。
十來年後,臺灣演布袋戲的劇院所剩無幾。隨著影視娛樂日趨多元,電視布袋戲也逐漸降溫。在如今的網路時代,傳統布袋戲更顯頹勢。身懷絕技的傳統藝師或轉行或離世,傳統布袋戲面臨失傳的危機。
不忍傳統布袋戲凋零,陳錫煌從56歲起,積極奔波于臺灣各小學和臺北偶戲館,傳授布袋戲技藝。79歲高齡之際,他更創立“陳錫煌傳統掌中劇團”,傾盡全力傳承布袋戲。“只要願意學,我都願意教”,布袋戲口白需要用閩南話講出,在全臺乃至海外遍尋學徒的陳錫煌,甚至不在意徒弟會不會説中文,連缺少説話能力的聽障者,他也樂於教授。
有同輩勸他,沒有用啦!陳錫煌卻不甘心。除了在紀錄片中全面展示操偶技巧,他還與臺灣科技大學團隊合作,以智慧手套記錄手勢動作,並通過互動式體驗遊戲帶領公眾接觸戲偶操作。劇團還會舉辦“大師工坊”,向布袋戲愛好者分別講授布袋戲工藝製作、後場音樂、戲偶操演、兵器道具等有關內容。
■ 開枝散葉
外國“迷弟”當徒弟
如今陳錫煌擁有三屆傳習布袋戲的藝生,每屆約2人,他們要正式隨陳錫煌學習4年,期間考試8次,隔年再通過結業考,才能得到臺灣文化部門頒發的結業證書。此外,陳錫煌還有堅持學戲的法國和義大利徒弟、日本徒孫。
雖然年事已高,陳錫煌仍堅持親自教戲,如有演出機會也必定登臺,在家時還製作戲偶,一刻也不願放鬆。
“説起臺灣的布袋戲,大家都知道的還是電視布袋戲,像霹靂和金光。日本人編劇、霹靂製作的《東離劍遊紀》,在日本影響比較大。”金川量告訴記者。
11年前,舞臺劇演員金川量開始學習布袋戲,至今依然不會説多少句閩南話。他每週四在日本橫濱中華街茶莊用日語給當地觀眾演布袋戲,已經持續了七八年。30年前他還學過京劇和崑曲,迷上布袋戲也是出於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喜愛。
24歲的陳冠霖是陳錫煌最年輕的傳習藝生,他早在中學時便跟隨陳錫煌學戲,高三時正式進入藝生培養計劃。剛從臺灣戲曲學院京劇係老生班畢業的他,堅持學習布袋戲全憑興趣。
“我們算是少數,沒什麼演出。”陳冠霖告訴記者,現在臺灣學習布袋戲的人不多,市場也不大。他業餘時間還會參演歌仔戲,未來可能有別的計劃,但還是希望跟著老師一直學下去。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