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戲曲學院:弦歌不輟 桃李芬芳(傳統戲·兩岸緣②)
“復興中華傳統文化,發揚民族倫理道德。”走近臺灣戲曲學院京劇團大樓,抬眼便是門邊兩塊黑底紅字的木牌,題寫者是有“山東梅蘭芳”之稱的王振祖。1949年,他率“中國國劇團”赴臺,其後憑個人之力創辦臺灣戲曲學院的前身之一“復興劇校”。
七十載風雨兼程,臺灣戲曲學院京劇團(簡稱臺灣京劇團)作為全臺曆史最悠久、唯一的傳統戲曲學府附設京劇團,不僅肩負起培養京劇科班人才的重任,還于近年改名“臺灣京昆劇團”並演出崑曲大戲,在海峽兩岸引發迴響。
傳道授業全臺唯一
臺灣戲曲學院教師兼臺灣京昆劇團團長偶樹瓊先生告訴記者,臺灣戲曲學院是全臺唯一傳統文化藝術專業高等學府,它由王振祖創立的私立復興劇校和“國光劇藝學校”合併改制而成。學校採用12年一貫制培養模式,京劇係學生自小學5年級入學,歷經小學2年、初高中各3年、學院4年的養成教育。
連同京劇係在內,學校共設有歌仔戲學系、客家戲學系、戲曲音樂學系、民俗技藝學系(雜技等)、劇場藝術學系共6個專業科系,以培育傳統藝術人才、弘揚傳統戲曲文化為宗旨。“我們3個傳統戲曲科,師資來自京劇係早期畢業的學生,現在京劇係畢業生也會被請去教別的係,或者擔任歌仔戲新戲的導演。”偶樹瓊説。
臺灣戲曲學院早年曾設豫劇科,如今已停止招生。臺灣豫劇團駐地在高雄,有京劇係學生家住南部,畢業後會加入豫劇團。在臺灣,劇種間雖有分別卻無不攜手合作,因為弘揚傳統戲曲文化是共同旨歸。
京劇係附設京昆劇團前身為創建於1963年的“復興京劇團”,早年以搬演膾炙人口的老戲為主,比如《四郎探母》《白蛇傳》《龍鳳呈祥》《楊家將》等,共有百餘出。上世紀90年代後,立足傳統編創新劇,包括去年的新編昆劇《二子乘舟》、新編京劇《琵琶行》,前年的新編昆劇《蔡文姬》等。
偶樹瓊介紹説,臺灣京昆劇團現有52名團員,其中演員30名,樂隊人員12名。團員非常穩定,平均三四十歲,生旦凈醜行當演員俱全,平時可分出3組承擔演出。演員分級管理,初級演員去年演出160多場,最高級的也要演約80場。
如遇臺灣昆劇團等缺少固定演員的劇團公演,臺灣京昆劇團有時還要提供支援。臺灣當代傳奇劇場常年演出,有些新編京劇大戲也要從“國光”劇團請演員加盟。劇團間人才互借,也是臺灣的戲曲演出生態。
兩岸攜手傳承藝術
崑曲在臺灣目前沒有公家劇團,主要由校園社團和民間崑曲團體傳承,臺灣京劇團改名兼顧京昆,是希望通過公家單位也為崑曲盡一份力量。臺灣京昆劇團演員有人早年間參與“崑曲傳習計劃”,平常也會學習經典的《牡丹亭·遊園驚夢》等,“每個演員都有幾齣昆戲在身上”。
臺灣“中央研究院”首位戲曲院士曾永義致力於推廣崑曲,上世紀90年代曾主持“崑曲傳習計劃”,在臺灣戲曲學院京劇團承擔崑曲傳承責任上,也起到關鍵的推動作用。近年來,他還幫助劇團創作年度大戲。
新編昆劇《蔡文姬》便由曾永義攜臺灣京昆劇團結合經典改編而成,前年在大陸完成首演,去年又二度前往演出。隨著兩岸戲曲界深度交流,不少大陸京昆名家幫助臺灣的劇團教戲、排戲、編腔等。京昆劇種在臺灣綿延不絕,離不開大陸戲曲界的支援。
臺灣京昆劇團演員唐瑞蘭畢業于復興劇校,參加過崑曲傳習計劃藝生班,正式跟大陸來的崑曲名家學習。團內還有幾人也是如此,此後也參與過崑曲摺子戲的傳承演出,他們對記者坦言受教于名師獲益良多。“我們算是雙管齊下,京昆都不偏廢。去年有兩齣新編大戲,一京一昆。今年應該還會再演個昆劇,傳統京劇也會演。演員都是同一批人。”偶樹瓊説。
戲曲推廣經年有成
“靜態文化看故宮,動態文化看復興。”1994年,復興劇校推出“觀光戲”演出。臺灣戲曲學院至今延續該傳統,如今每週二四由京昆劇團與特技團員在學校劇場演出約2小時。2012年至2016年共演出500多場,觀賞人數超過2萬人。因戲曲推廣有成,獲臺灣教育部門“藝術貢獻獎”。
偶樹瓊説,如今來學校看戲的觀光客沒有以前多,有些被位於繁華地段的“臺北戲棚”分流,目前學校演出主要供臺北及周邊的中小學生認識傳統戲曲,那些學校的老師會集體組織學生過來參觀和看戲。
在記者探訪時,恰好趕上兩所小學前來看戲。工作人員帶領幾名小朋友上臺體驗,車船轎馬的虛擬化呈現,戲曲知識的趣味問答,讓舞臺上下的小學生興奮不已。京昆劇團隨後帶來一段兒童京劇表演,詼諧生動又不失京劇韻味。
“要麼是去中小學做推廣,要麼是定點在我們學校演出,大概有兩三個學校同時來看。”偶樹瓊説,如果在本校演出,每場可容納600人,目前已執行了兩個多月,大概有三十四場。再加上進中小學校園推廣的五六十場,在劇團整體的戲曲演出中,能佔到四分之一。
“進校園有兩件事,一是純粹做推廣,一是配合中小學語文課。有時課本教到相關的內容,比如西遊記的故事,我們就會去演西遊戲,先介紹演示戲曲動作等,再引導學生看個簡單的戲,通常會持續約2小時。”偶樹瓊説,在新編年度大戲方面,京昆劇團會進入大學校園推廣,由高校老師安排一兩節課,幫助學生領略戲曲之美,並向其介紹新戲特色所在。
配合傳統節慶和廟會,劇團還會為里民演出一兩場戲。臺灣的社區、養老院也有劇團身影,三五個演員來段戲,給民眾過過癮。“戲曲學院附設劇團不同於一般的職業劇團,我們有這個責任。”偶樹瓊説。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