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年的緬懷:只要走得動,就會來看你
萬松嶺上的于子三烈士墓,年年都有一群老人來祭奠從40年前的幾十個到後來只剩一個,94歲的李德容還在堅持
72年的緬懷:只要走得動,就會來看你
于子三的墓地就在杭州萬松嶺上,1997年成為浙江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墓地後一堵石墻,以“學生魂”為題,記錄了于子三的故事。
他是山東人,浙大西遷貴州時,他考上了浙大的農藝係。因為品學兼優,工作負責,他得到了很多同學的支援,成為了學生運動的領導者。
1947年5月他被選為浙大學生自治會主席。8月參與籌劃中國學聯杭州秘密會議,為中國學生大聯合合作作出了貢獻。9月,參加中共杭州地下黨秘密週邊組織“新民主青年社”,任浙大華家池分社負責人。10月26日,被國民黨政府逮捕,獄中堅貞不屈,三天后被殺害於浙江省保安司令部獄中。
犧牲時,于子三才22歲。他的逝去引發了又一次學運高潮——于子三運動。
1948年3月14日,浙大各院係學生代表300余人組成出殯車隊,將於子三靈柩安葬在萬松書院邊。
李德容的女兒這樣記錄最近一次祭掃:清晨,良渚文化村的三位浙大老人如約坐上了7點發車的372路公交。老人們還在和睦小區站換乘155路,再到武林門站換乘102路,最後在萬松嶺路口下車,正好8點半多。
作為一個旁觀者,女兒細膩記錄下了不愛説話的父親(中)在祭掃時沉甸甸的心意:來到于子三墓前,先三鞠躬,我父親輕語寡言,好像在和老同學對話……然後繞墳走一圈,走到“學生魂”墻,閱讀碑文。
走到紀念碑前注視著,好像與英靈對視。
看到石碑一角磚剝落,如同傷了老同學的身軀,心疼。
一段臺階又一段臺階,年輕時的李德容(左)能一口氣走到墓前,十分鐘就到了。再後來走上這段山路,要半個小時,走走停停。陪同來的女兒帶著一張折疊椅,以備他休息。
2018年已過去,李子的一則朋友圈消息還是陸陸續續有人來點讚留言。
這個題為“72年的緬懷”的朋友圈消息,講述的是她自家的故事——她的父親李德容,是浙大學子于子三烈士的同齡校友。定居杭州40年來,父親和眾多當年于子三的“戰友”有個約定,每逢清明和于子三忌日,都去祭掃。時光流逝,戰友們一個個老去,2016年和2017年兩年,祭掃者只剩下了李德容一人。
如今李德容已經94歲,走到于子三墓前都要子女帶著小凳子,隨時準備歇一歇。即使這樣,他還是説,只要走得動,就一定來看于子三。
從幾十人到三人
祭掃的老人越來越少
從2018年開始,李德容祭掃又有了兩個伴,一個是當年在杭高參加學運的陳綱,88歲。還有一個是在養老機構認識的、在寫杭州學運史的高志雄,81歲。
2018年于子三的忌日,三位老人結伴祭掃。
翻山越嶺來看你,這麼多年程式未變——大家先列隊、再獻花、三鞠躬、默哀、繞墓一圈。“當年,我們掃墓的人多,有女同學還帶著花,後來我們花也不帶了。”李德容説。
陳綱也笑了:“心意到了。”
這樣的思念,在於子三犧牲後,就沒有斷絕過。“我們這些當年參加學生運動的人,後來聚在了一起,就約著每年去祭奠于子三。1982年重聚的時候,相約要年年掃墓。”
當年約定——每年清明和10月29日的忌日,9點墓前等,一起祭掃。如今存留最早的集體掃墓照片是1985年清明。
“一開始,人很多,後來越來越少。”李德容説,不算2018年,2016年、2017年兩次掃墓,都只剩了他一人。
正如李子所寫:“1982年去祭奠的老同學老戰友有幾十個,後來10多個,再後來幾個,到2016年清明只有我父親一個,單獨守望久久。同學戰友一個個來不了了,不是駕鶴西去就是臥病難行。”
李德容與于子三不熟
但感念他的優秀和堅貞
72年前,于子三犧牲時,還沒有入黨,李德容已經加入了中國共産黨。
原本以為這場持續了72年的祭奠的背後一定是深厚的戰友情。但是當錢江晚報記者見到李老,問起他與于子三的過往時,李德容反覆回想,當年,他和于子三私下竟沒有説過話。
他説:“我們是認識的,在開大會的時候有過接觸,但是我們不在同一個校園,不熟。”
當年于子三擔任主席的浙江大學學生自治會下,有個罷課執行委員會,于子三是主席,李德容是委員。
“我記得我們這個執行委員會有5個人,在學運遊行裏,我們是要拿著橫幅走在最前面的,如果國民黨鎮壓,我們是要準備好流血的。”李德容説。
在70多年後,李老回憶于子三,第一句話是這樣的:“他是很努力讀書的人,不僅有先進思想還有行動。”
“我還記得,五·二〇慘案發生後,全國各地的學生都要上街遊行,但是當時國民黨已經開始鎮壓學生了,可能會有犧牲,組織傳達的任務是讓大家保存力量。當時浙大的學生隊伍都組織好了,大家都準備出校門了,于子三就攔住大家,站在一個木桶上,向大家演講,讓大家不要出去。”李德容説,雖然這麼多年過去了,他還記得當年于子三呼喊的大概內容,還有聲淚俱下的表情——“人家的刀尖子在那裏,我們不要去”。“非常有説服力,很有號召力,很鮮活。”
在於子三犧牲後,浙大組織過一個遺物展,“我看到他的成績單,我記得都是甲和乙,而且是甲多乙少。我看著成績單就哭了一場,當時覺得真是可惜了。難怪當時的校長竺可楨,那麼喜歡于子三。”
94歲的李德容説
只要走得動還會去祭掃
記者問他,這些年掃墓都在想什麼?李德容説:“不用想什麼,心裏想著于子三就好了。”
為什麼這麼多年,一直保留著祭掃的儀式?
“我們當年在一起做事情,他走了,我們多活了70多年。如果他沒走,也會結婚、生孩子、退休,和我們過一樣的日子,説不定老了還能在一起遇到。”李德容説,“我很感激他。他沒有亂招供,如果敵人問一句你們學生自治會裏還有誰?于子三亂招供了,那大概也就沒有我後面的人生了。”
他沒覺得堅持這麼多年祭掃是件了不起的事,但對於自己僅有的一次失約懊惱不已,“這麼多年,這兩個日子,只要我在杭州,就一定會去掃墓。只有一次,我時間都空出來了,但是日子過了我才想起來,錯過了。”事隔這麼久,李老想起這件事依舊遺憾地、重重地拍了拍大腿,這是他難得激動的時候。“這些年腿腳感覺越來越沒力氣,但是只要走得動,還會去。”
相比李德容,陳綱在墓前想得多一些,他説:“那個時候我17歲,充滿了血和火的年代。每次去祭奠于子三,我也會想到我的青春,我們一代人的青春。”
猶記得當年于子三齣殯時,同學們齊唱的輓歌《安息吧,死難的同學!》:“安息吧死難的同學,別再為祖國擔憂;你流的血照亮了路,我們會繼續前走;現在是我們的責任,去爭取民族和自由。”
72年後,陳綱在養老院裏唱起這首年輕時的歌,李德容在一旁跟著哼唱,高音不再,但澎湃依舊。
黃鶯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