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中央國術場”修繕完工:兩岸“武林高手”齊聚切磋武藝
中新網南京12月1日電(記者 申冉)1日,位於南京體育學院內的國家級文保、民國“中央國術場”舊址修繕工程正式完工,當天以新貌迎來海峽兩岸近百名“武林高手”,“以武會友“,重現數十年前的”武林大會“盛況。
“中央國術場”是民國“中央體育場”內六個體育場之一,迄今已有87年曆史,是民國名人張之江把武術改稱為“國術”後,中國第一座現代國術比賽場館,由民國著名建築師楊廷寶等設計建設,于1931年修建完工。
這座整體呈八邊形、神似中國八卦圖的體育賽場,當年是特為1933年的民國第五屆全運會所修建的比賽場地。在該屆運動會上,男子國術首次被列入了比賽項目,來自全國各地的400余名“武林高手”參賽,以“點到為止”的現代比賽規範進行了較量。此後,在這裡還培養出了一大批武術“掌門人”,可謂中國現代國術的發源地之一。
據南京體育學院校長楊國慶介紹,“在此次修繕之前,國術場的比賽場地和看臺都已荒廢。經過幾年的籌劃,在國家文物局審批通過後,於今年6月22日正式開工修繕。”
經過近半年的修繕工作,目前整個國術場已基本恢復舊貌。
據修繕工程負責人、南京大學建築與規劃學院冷天博士介紹,通過史料的研究,他發現,這座民國時代的八邊形運動場館是楊廷寶大師根據自然地形設計的“神來之作”:“只有一邊刻著‘國術場’三個字的牌坊下有房屋,牌坊下開闊平臺是用來展示‘兵器’的,下面藏著運動員更衣室、休息室;其他七邊都是順著地勢修建的水泥看臺,中間圍繞一個八邊形比賽場地。既符合武術表演和比賽的要求,又省錢經濟。”
“牌坊整體保存比較好,困難的是其他七邊看臺的修復。”冷天告訴記者,歷經八十多年,八邊型的運動場地被損毀的很嚴重,“在修建過程中,我們挖地三尺才找到了其中兩條邊的水泥看臺遺址。”
“根據國家‘最小干預’和‘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我們儘量避免了過度維修。”冷天解釋,看臺只修復了臨近比賽場地的幾排,後面已損毀的部分並沒有刻意恢復,保留了原有場地中大部分後栽種的樹木,“這樣既有歷史滄桑感,又可以為露天比賽遮蔭。”
在1日當天,為見證“中央國術場”舊址的修繕完工,2018海峽兩岸中華武術(國術)交流大會也在南京體育學院舉行,來自海峽兩岸的百餘名“武林高手”“以武會友”。少林拳、武當拳、形意拳、八卦刀、太極拳……在表演交流中,兩岸高手你來我往,同根同源的國術功夫在國術場舊址又一次“重現芳華“。
中華臺北武術總工會主席楊美蓉告訴記者,曾在“中央國術場”練習過的大師,後來把中華傳統武術帶到了臺灣,並讓它在臺灣生根發芽。“這裡(中央國術場)對臺灣武術界來説,有著一脈相承的淵源。希望以後能夠在這個特殊的場館,與大陸武術界有更多的交流。”(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