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張維良為民樂譜寫新作品 希望加上“國際聽覺”

2018年11月26日 14:14:00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希望給中國民樂加上‘國際聽覺’”

  “如果中國民族音樂只有《春江花月夜》《步步高》這一種表現形式,那拿到國際上去,我們只能介紹説地球上還有這樣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産。”著名竹笛演奏家、教育家張維良發出了這樣的感慨。他並非否認傳統民樂表現手法的意義,而是希望給中國民樂加上點兒“國際聽覺”,推動民樂的發展。

  12月12日,張維良將在國家大劇院舉辦一場“中國故事之一:‘上善若水’中國竹笛樂團民族室內樂音樂會”,音樂會演奏的所有曲目均以“水”為主題原創,由張維良攜手音樂家楊青、高平、崔權及美籍作曲家梁雷、喬伊·霍夫曼等創作。

  委約這些作曲家創作民樂,源於張維良一直以來對民樂的思考。“我們現在觀眾去聽《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聽的是什麼?觀眾是來懷舊的,老人是來過癮的。”而把這些作品送到國際舞臺時,觀眾會感嘆,這只是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産”。這讓張維良很痛心,“如果我們職業音樂就僅停留在過癮這個程度,只能用來懷舊,説明我們的努力還不夠。”

  而且,由於中西音樂的聲學和律學不同,不少民樂演出是齊奏,再加上竹笛極具個性化,很少能組成和諧的樂團,相比之下西方的交響樂團是“標準化”的産物。“民樂團中,假如一個聲部由兩個人演奏,這兩個人的音還不統一,另一個聲部兩個人的演奏也不統一,就是不可想像的混亂。”張維良説,雖然這個問題可以解決,但解決起來極為複雜。現在的民樂作品中,好的和聲作品也不算多。

  於是,張維良邀請了很多作曲家創作新的作品,尤其是外國作曲家來創作。其中接受邀請的霍夫曼是美國辛辛那提音樂學院院長,他曾為20支笛子寫過一首曲子。“霍夫曼很喜歡中國樂器,總是在研究琢磨。”張維良説,“他給20支笛子寫出來20個聲部,一個和聲出來就威力巨大,音樂的張力真是不可想像。”

  而在這次的音樂創作中,霍夫曼用6支笛子,加上琵琶、古箏、二胡和打擊樂創作新曲。整場音樂會中,還融合了簫、馬林巴、顫音琴、大鼓等多種樂器,力圖實現中西音樂一體。張維良説,其中還有一些很現代曲風的曲子,比起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人們追求的現代手法,現在的作品好聽了很多,“有一種大氣的感覺。”

  “我們怎麼傳播我們中國的文化呢?我認為要盡可能地使用各種形式,尋找中國民樂的‘國際聽覺’。”張維良説,民樂中的裝飾音和特別的音色是中國音樂的特色,應該選取這些特色,通過作曲家的編創,成為當代人能夠接受的音樂形式,“這就是音樂的‘國際語言’。”

  竹笛演奏家張維良以身作則,主張民樂應該創新。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