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烏鎮戲劇節主席:把對生活的嚮往裝進古鎮

2018年11月02日 09:08:00來源:光明日報

  把對生活的嚮往裝進古鎮

  ——專訪烏鎮戲劇節發起人、戲劇節主席陳向宏

  六年時間,烏鎮戲劇節從一個文化活動,成長為一種文化現象,進而演變成一個文化生態系統,其背後有怎樣的邏輯?我們採訪了烏鎮戲劇節發起人、戲劇節主席陳向宏。

  給文化繁榮提供更多的土壤

  記者:烏鎮戲劇節已經成長到第6年,您當初對它的定位是怎樣?有沒有設想過它現在的模樣?

  陳向宏:烏鎮戲劇節,我們以前把它當成一個活動,現在成為了一種現象。我們以前把它當成一個用刻意的手段組織起來的東西,現在它很自覺地在發生,一切都自然而然。我們原來以為這是一個小眾的文化活動,現在變成了青年人喜歡、當地老百姓喜歡、專業藝術家喜歡的文化盛事。

  我覺得戲劇本身是一種形式,戲劇節也是一種形式。在中國節慶並不陌生,所有的節慶都是一個泛概念。烏鎮戲劇節難能可貴的是,它在一塊不足3平方公里的區域裏做了一個藝術含量很高、很純粹的藝術節。我們最初的定位是要讓它成為世界了解戲劇的窗口和舞臺。

  烏鎮戲劇節的成長也讓我驚喜。從第一屆到現在,它在越來越多地激發當地群眾的參與。成長性也集中體現在對青年話劇的培植上,我們投資、孵化了很多有名的青年演員和戲劇。我們做這些,説得重一點是文化使命,説得通俗一點,我覺得是讓青年找到一個文藝沉浸之地,給文化繁榮提供更多的土壤。

  成就了我們嚮往的生活方式

  記者:烏鎮戲劇節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它具有哪些特點?

  陳向宏:戲劇節首先要有包容性,就像我們今年戲劇節的主題“容”體現的,我們每年都對各個國家不同風格的戲劇進行有代表性的邀請和挑選。戲劇節的發起人,像孟京輝導演、賴聲川導演,他們還要親自去全世界看。

  烏鎮戲劇節還是非常純粹和專業的。一開始好多人都説,你們為什麼不搞戲曲,我個人認為話劇更容易作為藝術形式與當代和國外藝術交流,與青年人融合。我們認為選擇什麼內容辦節慶,與這個小鎮對文化、藝術的姿態有關,對小鎮旅遊的促進反而是次要的。每年的戲劇節,我們都有一個措施,就是把平時的房價降低10%,我們不是用戲節來漲價。為什麼?因為每年,幾乎全中國所有的藝術院校中與表演和戲曲有關的青年老師都會來自費買票看戲。我們烏鎮希望讓這些愛藝術的青年人和愛藝術的訪客看到一個誠懇的態度。

  此外,戲劇節還是非常生活化的,它是很鮮活的。大家都有一個感受,烏鎮戲劇節它越來越像一種生活方式。在北京或上海,我們在一個大劇院裏面,我們看完戲各自打車回家,從此不關聯了。但烏鎮戲劇節不一樣,看完劇還可以交流,在酒吧裏碰到還能討論一下《茶館》。喝個小酒喝點茶喝杯咖啡,大家都很愜意。我覺得在一個嚴肅文藝狀態下,我們能夠做出生活的狀態。藝術和生活的融合,和古鎮的融合,是這十天來發生的奇妙的化學反應,這是烏鎮戲劇節最鮮明的名片。

  戲劇節面向未來給小鎮賦能

  記者:江南多小鎮,您怎麼看待戲劇節對烏鎮的影響?

  陳向宏:烏鎮戲劇節是藝術家的成功,是藝術的成功,是這個時代的成功。小鎮辦大節的理念,其實是小鎮對未來的一個訴求,是對小鎮的賦能。烏鎮的戲劇節是為烏鎮的未來而辦的。

  戲劇節對烏鎮的影響首先體現在小鎮文化生活內容的豐富上。因為來烏鎮旅遊度假的很多都是青年,是大城市的文藝青年,戲劇的受眾也大多是青年。有戲劇節的和沒有戲劇節的烏鎮是不一樣的,有美術館的和沒有美術館的烏鎮是不一樣的,有當代藝術展的和沒有藝術展的烏鎮也是不一樣的。而且我們有一連串的節慶和活動。烏鎮從觀光小鎮,到度假小鎮,再到文化小鎮,戲劇節是很重要的助力器。

  影響還體現在對烏鎮品牌培育上的一種完善。大家説起江南小鎮都是小橋、流水、人家。古鎮的同質化背後是簡單商業的複製。我相信很多青年到烏鎮就是為了體驗這種古鎮與戲劇交融的奇妙感受。旅遊就是告別日常的狀態,來尋找理想的狀態,就是用入世的手段提供出世的感受,就是烏托邦的感覺。烏鎮走到現在是企業和藝術家共同的堅持。在這方面,烏鎮戲劇節是一個很生動的案例。

  我們現在有一句時髦的話叫新舊動能轉換,我覺得作為一個本土企業家,作為一個烏鎮人,除了旅遊之外,更應該為這個鎮帶來更多的文化自信。

  古鎮是用來承載更多美好生活嚮往的

  記者:後戲劇節時代,對其他像烏鎮這樣的古鎮,在傳統文化、當代文化和現代文化的融合、繼承、發揚方面,您有哪些建議?

  陳向宏:很多地方對小鎮的開發都停留在對歷史傳説的尊崇上。但我們更需要問,再過一百年,這個古鎮做出了什麼。古鎮是一個平臺,是旅遊産業平臺,也是嫁接傳統、現代與未來的文化平臺。

  人們常説“網際網路+”,我想説要做“古鎮+”,古鎮不是用來懷念的,不是用來沉睡的,不是用來旅遊的,古鎮是用來承載我們對未來美好生活更多嚮往的。

  未來再過一百年,中國有很多千年的古鎮,但是中國或許只有一個有一百年戲劇節歷史的古鎮。我希望我們所有的古鎮應該有更大的勇氣,更大的耐心,更大的力量。從基礎做起,慢慢把它發展起來。

  (本報記者 俞海萍 常河)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