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葵貼烙畫《清明上河圖》

2018年10月30日 08:30:00來源:廣州日報

  葵貼烙畫《清明上河圖》

  作者花了一年多的時間完成,展示傳統葵藝魅力

  文/圖廣州日報 全媒體記者嚴建廣、龍成通

  長7.5米,用約2750片葵葉粘貼成畫心,工藝師傅用了一年多時間在其上面進行手工烙畫,整幅烙畫分成郊野、河、街市三大部分,畫中共有700余位形態各異、惟妙惟肖的人物。

  昨天上午,記者在江門市新會區葵博園的展覽室裏,見到一幅大型葵貼烙畫《清明上河圖》,細心、精緻的畫作再現了清明時期北宋都城的繁華景象,也展示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新會葵藝的魅力。

  據了解,江門市新會區早在東晉時期就開始種植和加工蒲葵,至今已有1600多年曆史。所以新會又是著名的葵鄉。葵樹全身都是寶,可以製作成葵扇、葵工藝品和葵日用品三大類500多個品種,産品曾出口到英、法、美、智利、秘魯等24個國家和地區。清末民初,新會葵扇銷售量每年超過1億柄。精湛的葵類工藝品揚名中外,曾經去過很多國家參展。據了解,最值得一提的是竹籜貼畫扇。貼畫扇就是扇上的畫是貼上去的,師傅採用竹筍表皮做原料,通過浸泡提取表面的纖維,染上顏色後利用刻刀和剪紙技術將所需要的圖案一點點地剪下來並小心地貼在編織扇上,看似簡單的工藝10個師傅卻足足用了3個月時間才製作成竹籜貼畫扇。新會葵藝在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新會葵藝製作非常複雜細緻,經過曬、剪、焙、焗、削、漂、染、合、織、繡、畫等20多道工序。”葵貼烙畫《清明上河圖》作者余惠雲告訴記者,“我是出生在新會本地農村,從小接觸葵扇,知道一些葵藝。因為喜歡畫畫,在新會技工學校讀書時,有機會成為學校首屆工藝美術與葵藝專業學生,主攻新會葵藝。”余惠雲告訴記者,隨著時代的發展,工業品逐漸普及取代葵製品,葵製品的需求和銷售量日趨式微,葵藝品現在逐步向工藝品轉型。“技校畢業後我留校做老師,我就想怎麼能通過作品來提高自己的葵藝水準,也展示葵藝的魅力。後來,我選擇了在葵葉上做烙畫《清明上河圖》。”她説,“要想烙好《清明上河圖》不容易,一是在葵葉的選擇上,要選擇顏色、厚薄一致的才行,還要處理好曬、剪、焙、焗等工藝;二是烙的時候,葵葉上沒有底稿,一筆出錯,可能整幅畫就要重做。所以,這幅畫前後花了1年多時間才完工。”

  余惠雲説,通過葵貼烙畫《清明上河圖》,自己的技藝有了明顯提高。“現在,我從學校出來了,專門從事葵藝工作,希望把這個工藝推廣出去,傳承下去。”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