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花10年時間走遍4000多處古跡,這群年輕人為了啥?

2018年10月26日 08:26: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0月25日電 題:花10年時間走遍4000多處古跡,這群年輕人為了啥?

  記者 宋宇晟

  有什麼事會讓你堅持10年?

  吃飯?睡覺?還是打遊戲、看劇?

  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用10年時間走遍4000多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作為這群人的“召集人”,張利偉回憶,大體是在2007年,大家開始聚在一起。“夥伴們訪古後樂於在部落格上分享,因互相仰慕而線下相聚。”

  在小組成員劉拓的印象中,大家聚在一起最初只是交流。因為都喜歡尋訪古建築,大家會“交流哪家古寺好不好進,自己去探訪時有沒有拍到照片”。

  後來,這群年輕人真正有了自己的名字——斯飛小組。

  “斯飛”兩字取自《詩經》中形容古代宮室華麗的詩句——“如鳥斯革,如翚斯飛”。

  在這個大概50人的小組裏,你能找到各種各樣的人。

  僅從從事的專業來説,就千差萬別。張利偉本科讀的是醫科,楊煦是因為喜愛古建築才跨專業考了建築史專業的研究生,楊大煒則是個設計師。當然其中也有考古學、歷史類的“專業人士”,劉拓目前就是北京大學的考古文博學院的博士。

  即便身份多樣,但這些人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心中都有對古跡的興趣,並願意去實地看一看。

  張利偉覺得自己對這些古物的興趣,應該來源於自己成長的環境。“我覺得我對古物從小可能就有一種感受。”

  “我的家鄉是遼寧興城,是個有城墻、城門的古城——寧遠衛城,袁崇煥在此阻擊過清軍入關。我小時候住的院子後曾經是個廟,至今還存有兩棵古柏。我的初中學校就在古城裏,每天上學都要路過城門、鐘鼓樓。”

  對於他來説,尋訪古跡有太多的回憶。他粗略算了一下,自己大概去探訪過超過1500處“國保”古跡。

  當然,這樣的探訪並非一般人想像中的“旅遊”,很大程度上是“探險”。

  他還記得自己在甘肅深山密林中尋訪五代塔兒莊塔的遭遇大暴雨的經歷。離這處古跡最近的村莊至少都有5公里遠。“我去的時候還是晴天,但看完塔就下起瓢潑大雨。現在想來其實挺後怕的,怕會發生山洪。當時還沒帶傘,就只能用衣服包裹著相機。結果自己全身都被澆透,在雨中行進了一個小時。”

  如果説,張利偉是為了自己的興趣和好奇心去探訪古跡,劉拓則把這些古跡當成老朋友了。像雲岡石窟、五台山南禪寺這些地方,他都去過多次,也見證了這些文物的變遷。

  也因此,他總能注意到文物的變化。幾年前,他還曾在網上曝出遼寧朝陽某景區內一處古壁畫被“修復”得面目全非。此事經媒體報道後引起廣泛關注。

  正因為斯飛小組的成員大都出於對古建築的興趣,而自覺地去尋訪、拍照,這個小組至今都很穩定。

  “十年中一起交流古建築的夥伴,都已經成了生活中的朋友。”張利偉説。

  最近幾年,斯飛小組不再滿足於只是去看一看、拍拍照。他們開始把這些成果介紹給更多的人。

  從2016年開始,斯飛小組開始將這些古跡的照片轉化成內容。他們出版了《斯飛日曆2017》《斯飛日曆2018》。

  今年9月,《識古尋蹤:中國文化史跡手賬》出版,書中依照省、市、縣為區劃單位,收錄並標注目前全部7個批次的四千多處“國保”古跡的坐標。

  一説到出版日曆、手賬,張利偉的第一反應是,這些事情消耗、佔用了他本該去探訪古跡的時間。

  “因為要組稿、校對,今年從清明、‘五一’到端午,我都沒有時間出去訪古。”不過他也説,正是因為“出版這些東西有意義,才甘願花時間去做”。

  他希望,不管是日曆,還是手賬,可以讓更多人了解中國的古建築。“我們不希望人們提到中國的古跡,只去看故宮。而這就需要給他們一個更詳細的目錄。”

  現在,斯飛小組還在完善“斯飛坐標”小程式。張利偉説,這個小程式將精確定位四千多處“國保”古跡。

  “也就是説你在小程式裏搜某個古建地點,大家就可以手機導航過去。”

  採訪最後,張利偉提到,斯飛成員大都收藏著探訪古跡的車票、門票。“一拿出來,就會想起那座古建築。這些車票、門票對於訪古者自身非常有意義。每一張背後都是一段探訪古跡的經歷。”(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