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燕京八絕 期待一場工業革命

2018年10月25日 08:45:00來源:北京晚報

  燕京八絕 期待一場工業革命

  燕京八絕,一直以來都因其精湛的手藝和精美的作品而為人稱道。但在老工廠普遍轉為個人工作室的當下,一些八絕作品卻面臨著工藝雖好卻難有市場的尷尬境地。如何能在保持手藝特點的基礎下,做出符合當代審美和市場需求的物件,八絕手藝者們正在尋找一條出路。

  普遍現狀

  工藝難 産出少 手工作品價格高

  一天的展品推介剛剛結束,回到酒店的滿山有些疲憊。他現在參加的,是以燕京八絕為主題的工藝品展會。父親是燕京八絕中雕漆技藝的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滿建民,以父親之名命名的工作室則主要由滿山負責經營打理。像今天這樣的展會,一年下來他要跑好幾趟。

  “我來這兒根本不賣東西,就是為了宣傳。”滿山表示,出來辦展參展得花不少展位費和差旅費,和參會者溝通也頗費精力,“但沒辦法,像我們這種做傳統工藝品的,宣傳途徑確實比較少,有這種機會也得抓住。”

  在滿山看來,很多人説到燕京八絕,都會稱讚是非物質文化遺産,是傳統的手藝,但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是,因為八絕手藝的從業者比較稀少,作品産出量又不多,八絕工藝品普遍面臨著價格較高,難以被一般消費者接受的局面。市面上能夠見到的花絲鑲嵌、景泰藍等八絕工藝品,一件作品要幾千上萬塊是常有的事。如果是在展會或比賽上獲獎的大師作品,價格就更高了。

  與其他八絕手藝相比,雕漆作品的完成週期還要更長。滿山表示,正經的雕漆,材料要用天然大漆,在雕刻之前,首先要在胎體上涂漆,專業術語叫做“光漆”。在合適的溫度與濕度條件下,一天最多也只能“光兩道漆”,這樣才能讓它乾燥。“十六道漆是一毫米厚,八天才能光一毫米。單是光漆這一步驟,很多作品就得好幾個月。”

  好不容易光完了漆,再把設計好的圖紙印到胎體上才能雕刻。雕漆的雕刻手法有“刺起片砍鉤”,每一項都頗具難度。滿山表示,雕刻時的漆還是軟的,如果做鏤空之類的處理,很容易就會折。除此之外,還要考慮雕刻的圖案在烘乾之後會不會往裏塌陷。“比如要雕一朵花,雕的時候還是挺拔的,烘乾之後就蔫了,這種情況也不少見。”

  作品成型週期長,手藝難度又高,手工的雕漆作品幾乎每一件都價格不菲。曾有人勸滿山,讓工作室的師傅們把工藝簡化一些,但滿山認為並不靠譜。“雕漆這一行,漆的原材料要不了多少錢,賣的就是一個手藝。工藝簡化了,價格倒是能下來,真正懂行的買家卻又不買賬了。”

  産品創新

  傳統工藝+現代産品 業界需要工業革命

  雖然只做高端工藝品也能在市場中生存,但滿山明白,工作室如果想要更良性地發展,應該在作品的種類上有所創新。現在,滿山逐漸在産品中加入了手串等首飾,在保持工藝水準的前提下,手串相比其他工藝品體積較小,價格也確實能夠親民一些。

  像滿山這樣,把八絕手藝用更新穎方式展現的做法,業界已經有了不少嘗試。融合了青花工藝的景泰藍,用雕刻形式錶現繪畫作品的牙雕,用別人不曾用過的“玉壺春”瓶式來展現花絲鑲嵌……有大師還提出了“抱團取暖”的觀點,希望將不同的八絕手藝融匯在一件作品之上。

  除了異型器物的製作和相似藝術形式的轉移,在八絕手藝的創新上,有人還更為大膽地選擇了跨界,80後雕漆大師劉博聞就是其中之一。他現在製作的主打産品,不是雕漆中常見的擺件或首飾,而是當今時代人們生活中常用的一件東西——手機殼。

  因為傳統工藝品賣不太動,劉博聞在幾年前就考慮要把公司轉型。“當時我就想,人們平時最離不開的東西是什麼?是手機。那我能不能從手機殼上入手呢?”雕漆與手機殼的混搭,老師傅一聽就得皺眉頭,但在劉博聞看來是絕佳的組合。就這樣,他所在的公司開始了雕漆手機殼的設計。

  雖然想法已經初步形成,但劉博聞很快發現了一個問題:傳統的文化元素與構圖,並不符合現代審美的需求。“雕漆歷來都是講究工藝的滿鋪,但用在手機殼上就會顯得過於複雜。”於是,劉博聞決定在每件産品只突出一個主題,周邊的裝飾儘量弱化,這種與傳統觀念不同的設計理念,在手機殼這種産品上倒是十分合適。

  除了在産品種類、藝術構圖上有所創新,劉博聞所用的生産工藝也加入了現代機雕工藝。現在,手工光漆變成了用漆板,手工畫圖變成了電腦製圖,手工雕刻變成了機器自動雕刻。雖然因為沒有手工錯刀,機雕看起來確實不如手工細緻。但對於手機殼的加工來説還是綽綽有餘的。更為重要的是,機雕産品的成型時間要快得多,一天之內就能定型,這也為批量生産提供了可能。

  經過不斷的設計與改良,劉博聞的雕漆手機殼終於推向了市場,也很快在銷售上得到了遠超以往的回報,這也堅定了他繼續跨界的決心。如今,他的公司除了生産手機殼,還有打火機、車內挂件等日用品,每一件産品在外形上都採用了雕漆工藝。

  在劉博聞看來,八絕手藝界為了適應當今市場,需要的是一場更大的工業革命。“我們大可以結合工業設計中的新成果,把它們的外觀再用傳統工藝進行裝飾,這樣就能生産出許許多多符合生活實際的新産品。”

  使命艱巨

  八絕應是“絕倫” 而非“絕後”

  如今,雕漆市場上除了手工雕刻的精品,工藝相對簡單的機雕産品同樣不少。在劉博聞看來,兩者佔領的市場是不同的,前者主要被財力相對雄厚的收藏家所追求,後者因為價格便宜得多,更能被普通消費者所接受。

  “現在我們總説要傳承文化,我始終認為自己有一個使命,就是把文化能放到更多人的手裏。”劉博聞認為,當一個文化只能通過媒體宣傳才能被大眾所知,而不是在市場中見到,那這種文化就離消亡不遠了。“燕京八絕的絕,應該指的是技藝‘絕倫’,而不是‘絕後’。”

  事實上,雖然做的不是手機殼,但另外一些大師也有著把八絕手藝日用品化、實用化的想法。花絲鑲嵌大師董瑞京表示,過去他的工作室主要生産擺件,現如今已經把生産重心轉移到了水壺、茶壺等用具上,還拿到了不少廣東地區的訂單。景泰藍大師丁明鴻表示,除了製作單獨的工藝作品,景泰藍在建築裝飾方面也完全可以有一席之地,他自己就嘗試用景泰藍的工藝為一處景觀噴泉做了裝飾設計,效果不錯。金漆鑲嵌髹飾技藝傳承人柏群表示,金漆鑲嵌與雕漆的情況類似,在保留傳統、製作手工高端産品的同時,也在研究借助現代科技手段來提高産能,降低成本。目前,他和團隊正在實驗量産螺鈿鑲嵌名片夾的相關技術。

  除了設計新産品、擴大八絕手藝的應用場景,在産品的宣傳和銷售模式上,劉博聞也在做出一些改變。現在,他除了像其他大師一樣四處參加展會,也運用了不少網路手段來進行宣傳:開網店、做直播、朋友圈發消息,種種方式他都有過嘗試。對於科技資訊十分關注的他,對未來的生産模式還有著更大膽的設想。

  “我認為,未來的産品設計甚至可以加入AR和VR式的交互技術。客戶想定制什麼,可以用高科技把它變成圖像,再從數據庫裏隨意變換搭配,讓用戶自己設計。” 劉博聞表示,傳統工藝美術界往往存在一個現象,就是大師們的主動式銷售,自己想做什麼就賣什麼,“現在大數據這麼發達,傳統手藝想要有新出路,一定要以數據為準,以市場為導向。客戶需要什麼,我們才生産什麼。”

  本報記者 莫凡 文並圖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