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85歲鄭愁予:在武漢,我是精神上的歸人

2018年10月22日 09:26:00來源:長江日報

 

  “我人生的第一首詩是在武漢寫的,也發表于武漢,我會講武漢話,在武漢,我不是過客,是精神上的歸人。”20日,中國臺灣著名詩人鄭愁予出現在2018武漢詩歌節“詩人面對面專場”,面對熱情的武漢觀眾,鄭愁予講起了武漢話,並表示在處女作《爬上漢口》發表近七十載之後,正在醞釀創作新詩《登上漢口》。

  鄭愁予的武漢情緣源於1948年,他和母親坐船到武漢。當陳舊的江輪曆盡艱險抵達武漢時,江面深水碼頭停的都是洋船,他們的船卻不被允許靠近,要想上岸,必須自己爬上去。16歲的少年鄭愁予憤怒于“帝國主義的存在”,以筆名“青蘆”寫下《爬上漢口》,投到當時的《武漢時報》“新詩園地”專刊,很快就發表了。

  生逢亂世,鄭愁予受自己喜愛的詩人艾青影響,用詩歌寫下了很多時代的故事。儘管上大學之前就出版了詩集,考慮到未來的養家糊口,念大學時他主修的是商學,畢業後分到基隆港務局,“我主動要求到碼頭上工作,比起坐辦公室,我更願意和勞動人民在一起。”這段時間,也是鄭愁予創作詩歌最多的時期,並影響了他後來到美國留學時的選擇——主修英文詩創作,並在耶魯大學任教31年,終身與文學結緣。

  對於代表作《錯誤》被誤讀為情詩,鄭愁予再次做了澄清,“這首詩有我母親的影子,因為父親是軍人,經常離家駐防,其精神源頭是唐朝時就有的閨怨詩傳統。”説到興起,他甚至現場吟誦起寫《錯誤》時給自己帶來靈感的閨怨詩“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他認為,《錯誤》是一個男詩人從女人的視角,用閨怨詩去演繹當代人的情感,“這種詩歌基形是非常珍貴的,只有傳統文化深厚的民族才能建立起來。”

  鄭愁予倡導的古典詩歌美學也受到當天參加“詩人面對面”的年輕讀者歡迎。近兩個小時的分享後,儘管客串主持人、知名詩人閻志一再強調85歲高齡的鄭老需要休息,只給30本書限量簽名,讀者們仍排起長隊等候,他走到哪便有詩迷跟到哪。全程陪同鄭愁予來漢的中國臺灣詩人顏艾琳告訴長江日報記者:“武漢讀者的熱情出乎鄭老的意料,他還想為武漢寫一首《登上漢口》,昨天在機場他還在手機上進行創作。”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