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現實主義電視劇怎樣與時代共振

2018年09月20日 09:19:00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現實主義電視劇怎樣與時代共振

  前不久,在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新時代現實主義電視劇創作研評會”上,相關導演、編劇、專家學者會聚一堂,共同探討當下現實主義電視劇創作的方向,把脈新時代國産現實主義創作的現狀與未來。

  近年來,在政策扶持和市場呼喚下,現實主義電視劇的創作迎來了一波發展高潮,涌現出了《初心》《靈與肉》《歸去來》《樓外樓》《美好生活》等精品力作。然而在當下的熒屏上,現實主義還不是市場的主流,現實主義影視作品的創作也面臨著諸多困難與挑戰。

  現實主義不等同於現實題材

  現實主義劇不等同於現實題材劇,新時代的現實主義劇應以現實生活的真實感為經緯度,刻畫萬花筒人生、社會風情畫卷。一些貌似發生在當下,但與當下生活、生存和情感毫無關聯的浮華都市劇,並不是真正的現實主義電視劇。因此,現實主義創作不能讓當下題材牽著鼻子走,這樣只會讓創作之路越走越窄,最終陷入死衚同。中國傳媒大學教授曾慶瑞指出:“用現實主義的審美精神、審美原則創作現實題材的電視劇,這始終是中國電視劇的主體、主流、主幹。但前者作為一種審美精神、審美原則、審美標準和創作方法是一個獨立的範疇;而現實題材又是一個獨立的範疇,相對於歷史或古代題材而言,它立足的是現實的生活範疇。”

  不僅如此,更令人擔憂的是有些人一聽到是現實主義電視劇,就搖頭拒絕,説都是些“高大全”的東西,帶有極濃的説教氣息。人民日報海外版文藝部主任劉瓊在研討中表示:“我們把現實主義等同於庸俗化、簡單化,甚至是教條主義等,所以我們拒絕甚至恥于談現實主義,這其實是對現實主義極大的誤解、誤會。”

  這種現象的存在並非沒有原因。以往的抗戰劇、英模劇等主旋律作品的創作中,一定程度上存在著簡單刻板處理人物和劇情的現象,常常是正面人物必然偉岸光輝,沒有絲毫缺陷,反面人物就極盡醜化之能事。這種臉譜化的人物塑造,早已脫離了當代觀眾的審美趣味,再加之對善惡的簡單化處理,對價值觀念的生硬灌輸,只會讓觀眾覺得有失真實,過於教條主義。

  不過近段時間以來,這種現象已有所改善,例如展現“農民將軍”甘祖昌一生經歷的《初心》,創作團隊通過深入了解人物生平,走訪角色生前工作、戰鬥過的地方,訪問認識、了解他的人,在獲取大量一手資料的基礎上,再運用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進行藝術加工,最終呈現出來的作品,自然能深入觀眾的心。

  “有一個村子裏的人都在追劇,他們追的不是別的,正是《初心》。”《初心》編劇雷獻和説。看到《初心》獲得如此熱烈的收視反響,他也從一個編劇的角度,總結了自己的幾點創作體會。在他看來,“現實主義電視劇的創作首先要與時代同頻共振,創作出來的東西要有時代感;其次還要與觀眾同聲相應,能讓觀眾從中找到自己所需的東西;最後,還要注意各種創作方式上的求同存異。”

  沉到生活中去才能創作出精品

  在觀眾日趨理性,審美水準不斷提高的當下,真正打動人心的是那些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深入生活、紮根人民的現實主義文藝創造。然而一些本應是現實主義用武之地的都市劇、行業劇,卻經常成為各種“偽現實”“懸浮劇”的重災區。

  仔細觀察就不難發現,對真實生活體驗的缺失正是這些劇集的“病灶”所在。《中國電視》執行主編李躍森總結:“一些都市劇、行業劇,熱衷於表現生活的浮光掠影,而忽視了對生活本質特徵的把握;熱衷於炒作話題,而忽視了對生活中的深層次問題的思考;熱衷於將人物事件標簽化,而不去深入挖掘內在動因,用話題掩蓋問題,用套路代替藝術;熱衷於蒐羅花樣翻新的技巧和橋段,而忽視了生活本身的真實和美感。”

  這反映出的是創作脫離生活體驗,折射出的是急功近利和心浮氣躁的創作心態,而這恰恰是現實主義創作中的大忌。“要想創作浮上來,就必須在生活中沉下去。”《歸去來》的編劇高璇表示,“採訪、體驗生活太重要了。我寫《歸去來》的時候,大概有將近兩個月都在美國採訪,加上一些國內的採訪,兩個月一共完成了對40多個採訪對象的訪問。”

  高璇認為:“正是對留學生群體的深入了解,才讓《歸去來》突破了‘杯水風波、一己悲歡’的視野局限,讓這部劇有了更廣泛的社會現實基礎。”最高人民法院影視中心主任田水泉有著多年從事司法題材劇創作的豐富經驗,他對這一點也深有體會。他説:“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到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還是要紮根人民、紮根生活。”

  此外,這種浮躁狀態和業內的投資風氣是分不開的。電視劇《美好生活》的製片人吳毅指出:“業內某些不專業的投資人連劇本都不看,只看明星陣容就決定是否投資。”投資取向的本末倒置,忽視導演、編劇的作用,只是一味地依賴於明星藝人的高人氣,只求儘快地“變現”,這樣製作出來的作品,品質自然難以保證。

  有精神內核才能實現價值引領

  電視劇創作要有一種時代的精神引領,現實題材作品要回歸當下,溫暖親民,不能陷於一地雞毛和無病呻吟之中。導演劉江説:“如果一味地迎合低級趣味的審美標準,會喪失我們的文化尊嚴。”作為活躍在一線的導演,劉江坦言現在業內的一些製作人唯收視率論,用快節奏的表達撐起戲劇衝突。劉江説:“要快很簡單,但是這個戲我是想給觀眾帶來一點思考,完全投其所好不會有這樣深刻的東西。”

  對這一點,與會專家們達成了共識。中國傳媒大學教授王偉國就一針見血地指出:“精神是一個民族的文化、氣質和文化品格,深刻地影響著民族的生存和發展,也深刻地影響國家的命運。”

  中國現實主義電視劇創作要在引導愛國主義、核心價值觀,追求真善美等精神上面有更多新的作為。對此,北京大學視聽傳播研究中心主任陸地談了自己的思考:“賺錢無可非議,但精神産品的假冒偽劣從某種程度上,比物質産品的假冒偽劣要惡劣得多。影視作品要有精神內核,才能實現價值引領。”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當前,現實主義電視劇創作中,還存在著創作難、投資難、發行難等需要克服的問題,繼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戒驕戒躁,深入現實生活,從火熱生動的時代變遷中汲取源源不斷的創作能量,才能創作出更多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的精品佳作。(本報記者 牛夢笛 本報通訊員 蒲成)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