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五問故宮養心殿大修

2018年09月06日 09:16:00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五問故宮養心殿大修

  9月3日,故宮博物院養心殿大修正式開工。

  記者還清晰地記得,2015年12月18日,“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啟動儀式”在故宮博物院舉行,此後養心殿進入“閉門謝客”的狀態。為什麼時隔兩年才開工?這兩年時間故宮都在幹什麼?此次修繕與之前的古建築大修有什麼不同?……帶著一肚子問號,記者走進了施工現場。

  一問:為什麼要大修?

  一進遵義門,被腳手架包裹的養心殿便撞進眼簾,如同纏滿紗布的傷員。

  透過腳手架的空隙,記者看到殿宇上本該色澤艷麗的彩繪早已斑駁陸離,大門的油漆龜裂,門楣上的“養心殿”牌匾也落滿了塵埃。順著腳手架登上養心殿抱廈的屋頂,皇家獨享的黃琉璃瓦已斑駁得看不到幾片完整的黃色,一些雕著龍紋的釉面已經脫落,屋脊上的脊獸也傷痕纍纍,甚至有一個仙人的頭部都不見了。

  其實這些只能算是“皮外傷”,更嚴重的“內傷”是記者看不到的。一位戴著安全帽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個區域內的古建築保存現狀較差,大木構件出現不同程度的殘損,特別是養心殿西配殿前檐檐柱下沉已達9釐米,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此外,瓦頂普遍開裂,墻體空鼓、風化情況明顯,部分建築墻體有縱向裂縫。尤其是油飾保存差,油皮普遍粉化失光,室內頂棚裱糊大面積撕裂下垂、脫落,暴露出白樘篦子等。

  據了解,百餘年來養心殿區域內的建築未進行過系統的修繕,只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進行過一次日常維護,更換了一些碎瓦和抱廈的雨水管,挖補了地面。本次大修範圍佔地面積約7707平方米,建築面積約2540平方米。根據現狀和保護計劃,修繕內容包括遵義門內的養心殿、工字廊、後殿、梅塢等13座文物建築及其附屬的琉璃門、木照壁等。

  二問:為什麼兩年後才動工?

  對此問,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坦言:“一項古建築維修保護工程啟動後,兩年後才正式舉行開工儀式,這種情況確實極為少見。”故宮用這兩年時間,培養了一支過硬的隊伍。

  他介紹,故宮博物院擁有23萬平方米的古建築,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留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築群。500年來,明清兩朝對紫禁城的古建築實施多次重修和擴建,形成了獨特的營造技藝——“官式古建築營造技藝”。它以“瓦、木、土、石、搭材、油漆、彩畫、裱糊”八大作為代表,有一系列完整的材料和技術要求,由工匠代代相傳,2008年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故宮博物院曾是國內匠師傳承領域的翹楚、官式古建築營造技藝保護的中心,曾經擁有一支經驗豐富的古建築修繕隊伍。

  然而,按照現行政策,古建築維修保護工程被視為一般性的土木工程,“一刀切”地採用“項目招投標”的方式實施管理,致使延續60年的故宮古建築修繕隊伍在2010年被迫解體。單霽翔説:“招投標規定自己單位不能投自己的標,這對我們是一個挺大的打擊,因為我們正在進行百年大修,大量沒有經過專門訓練的人進入了故宮施工現場。我們發現這個問題後就把工程叫停了。”

  從2016年至2018年8月,故宮沒有施工,用兩年零八個月的時間對官式古建築營造工匠進行培訓,八大作又細分為上百項傳統工藝,從材料到做法,都要嚴格遵循營造則例。275名工匠們經過選拔、培訓、考核,其中116人考試合格。8月27日,這些通過考試的工匠拿到上崗證;9月3日,養心殿大修正式開工。

  三問:大修為什麼稱“研究性保護項目”?

  養心殿維修保護工程,在故宮古建築維修保護歷史上,可能算不上大事,僅近年來,故宮博物院就有午門-雁翅樓、太和殿、慈寧宮等大體量古建築維修保護工程竣工。相比較來説,養心殿的規模和體量要小得多。然而,此次養心殿維修保護又可稱得上是大事,不僅在於養心殿在歷史上地位特殊,知名度高、影響深遠,而且在於此次養心殿大修,被確定為“研究性保護項目”,這在故宮古建築維修保護歷史上是第一次。這是為什麼?

  單霽翔在回答這個問題時表示,養心殿大修不僅是古建築維修保護,而且包括養心殿內外不可移動文物、可移動文物的研究、保護、展示等各相關方面內容;這一項目不是一個或幾個部門能夠獨立完成,而是必須集中故宮博物院各有關部門職能,匯集社會各界力量,共同完成的一個綜合項目和系統工程。因此,養心殿維修保護工程被確定為“研究性保護項目”。

  他舉例説,在這次修繕中,會如同考古中記錄地層一樣,將建築從興建到歷次修繕、添建、改建的遺跡都記錄下來,盡可能完整地保留歷史資訊。而這種通過“在古建築上考古”,記錄“全生命歷程”所獲得的資料,對於判斷、推測建築的實際情況,進而選擇最適合的修繕方式極具參考價值。

  這種“在古建築上考古”也果然如同考古發掘一般,不時有驚喜出現。開工儀式上,當單霽翔與前任院長鄭欣淼在專家的指導下,從養心殿正脊中心的龍口取出寶匣時,大家都驚喜萬分,因為這個寶匣居然是彩繪的!作為“鎮宅”之物,目前已在故宮的太和殿、保和殿、武英殿、儲秀宮、翊坤宮、大高玄殿等近30處宮殿建築中發現了鎮宅寶匣,但有彩繪的還是第一次發現。等級最高的太和殿,其寶匣是銅鎏金鏨刻的龍紋,這次“出土”的養心殿寶匣是錫制彩繪的龍紋。

  四問:為什麼要先研究?

  養心殿是一位曆盡滄桑帶病延年的老人。他究竟得了什麼病?病因是什麼?其中哪些病需要立刻治,哪些可以暫不處理?搞清楚這些問題,才能有的放矢地開方抓藥或是手術治療。

  故宮的研究團隊形成了33個研究課題,從建築結構、排水系統到陳設佈局、門窗花罩,從院落樹木到屋內擺件,大到清宮中外文化交流,小到病蟲害防治,幾乎囊括了養心殿的方方面面。專家們如同醫院各科室的大夫,給養心殿進行全方位的體檢。他們借助了三維掃描等現代技術手段,但更多則是團隊技術人員現場一點點去觀察、記錄和分析。

  霉變是養心殿的一個重要病症,為了查清潮濕的原因,技術人員選擇一間最潮濕的屋子,挖開地面,發現底下竟然埋著一排排琉璃瓦製成的管道。這其實是皇宮的“地暖”。雖然故宮檔案裏有記載,但若非此次大修,誰都無緣親見。宮裏的“地暖”,叫“火地取暖”,是明清皇宮冬季最主要的取暖措施。宮人們在宮殿的地面下用磚石砌好迴圈的煙道,用燒火産生的熱氣來烘暖地面,熱氣由下向上徐徐上升,達到禦寒的目的。除此之外,通過巧妙的設計,煙道還可以通到床舖的下邊,就像我國北方的火炕一樣,連床舖一起變暖了。工作人員説,養心殿的東暖閣山墻外,至今還能看到“火地取暖”的通道口和排煙口。

  原本用來取暖的管道,由於長期不用,部分破碎坍塌,堵塞管道,導致空氣不流通,濕氣散不出去,最終形成了養心殿難以治愈的“濕症”。病因找到了,對症下藥,之後的修繕保護方案就有據可依了。

  五問:重新開放時會是什麼樣?

  單霽翔説,大修于2020年6月30日前完成,此後將重新對公眾開放。屆時不僅將忠實還原歷史場景,而且觀眾可以進入原狀陳列的室內,感受歷史。

  養心殿是故宮博物院觀眾參觀的熱點,但是長期以來院落空間狹小,可供觀眾參觀的區域面積僅1000平方米,適合暫態觀眾承載量為215人,但是在旺季,養心殿區域中滯留觀眾數量經常超過800人。“由於常年人滿為患,參觀安全難以保證,參觀體驗嚴重降低。此外,養心殿室內展示空間光線昏暗,觀眾只能隔著玻璃窗向內觀看,而且室內展示內容單一、展覽展示不夠完整生動,也影響觀眾體驗。”單霽翔説。

  他介紹,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屆時養心殿將開放超過80%的區域。修繕完成後,將對院落空間和文物建築進行合理利用,最大限度地恢復原狀,在不能恢復原狀的空間,特別是院落兩側的房屋,可以安排與養心殿歷史文化相關的專題展覽。禦膳房採取原狀陳列和專題展覽相結合的方式,包括過去的炊具、食具、食品等進行合理展示。養南庫將來也可以創造條件,以倉儲式陳列的形式,選擇與養心殿契合的內容對觀眾開放,與養心殿、禦膳房形成一個整體。

  資料顯示,自清代雍正年間開始,養心殿就取代了內廷乾清宮的地位,成為皇帝寢宮和日常理政的中心,八位皇帝曾在此居住執政。本次大修前,殿內保留著雍正以後各時期的原狀陳列。順治、乾隆和同治三個皇帝逝於此處。這裡有雍正批閱奏折的西暖閣,乾隆存放書法珍寶的“三希堂”,還有慈禧太后垂簾聽政的東暖閣。

  養心殿保存有室內陳設1890件,其中書畫類文物194件、紡織品類文物304件、金屬類文物600余件、鐘錶類文物23件等。此外,殿外還有18件金屬類文物、兩件石質類文物、古樹名木15棵,幾乎囊括了所有故宮遺産要素的類別。養心殿主體是明代官式建築的遺存,裝修則引入了滿族炕上文化,並利用西方傳入的繪畫,開創清廷獨有的藝術形式——“通景畫”。大修之後,2020年重新開放時,這些都將呈現在觀眾眼前。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