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皇室八卦,古裝劇我們還能聊點啥?
原標題:除了皇室八卦,古裝劇我們還能聊點啥? | 睡前聊一會兒
睡前聊一會兒,夢中有世界。今年的暑期影視話題似乎被乾隆和他的皇后們包攬了,《延禧攻略》剛完結,《如懿傳》又接力霸屏,甚至有人將這兩部劇同《孝莊秘史》《步步驚心》等清宮劇的時間線做對照,做了脈絡清晰的人物關係圖。一梳理才發現,原來,不少80後、90後都是看著清朝皇室八卦長大的。受黨報評論君的邀請,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清宮劇成為古裝導演的富礦,這大概可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改編自野史筆記、傳統曲藝的《戲説乾隆》和《宰相劉羅鍋》,“戲説”二字,奠定了清宮戲的基調;此後,風靡一時的《還珠格格》,將鏡頭從朝堂上的君臣轉向皇宮裏的少男少女。近十年,“女性向”的宮鬥戲漸漸成為清宮劇的主旋律,紫禁城裏的妃嬪精確丈量了每一屆觀眾上揚的嘴角和噴涌的眼淚。在現象級大戲《甄嬛傳》中,眾妃爭寵的焦點從未遊移;而到了《延禧攻略》,女主角魏瓔珞身在後宮卻不醉心於愛情,一心只顧恩仇。歷史、喜劇、動作、愛情、文藝,各種元素都在看似森嚴的宮闈之中潛滋暗長。
近年來,中國電視劇已經從“手工小作坊”走上了“工業生産線”。據《2018中國電視劇産業發展報告》顯示,古裝劇仍是流量擔當,而傳奇類佔了古裝題材的半數。為何古裝大戲不時霸屏、話題頻頻?除了劇情推陳出新、明星流量效應、改編知名IP、網路平臺預熱外,根據觀眾需求做好細節,方能為行銷團隊提供層出不窮的話題點。以《延禧攻略》為例,從全劇寧靜淡雅的基調色“莫蘭迪色”,到絨花、點翠頭飾的嚴謹復刻、“松花綠底繡金色菊花常服”的考究細節,服化道具的精益求精,使該劇成為流量爆款,哪怕不追劇的吃瓜人士也會被 “強行科普”,引來大波路人好感。
不過,美術、場景、服裝、道具的視覺呈現貼近歷史,不代表古裝劇在情節和思想上還原歷史。相反,在以宮鬥劇為代表的古裝劇裏,歷史素材僅作為工具包裝出了令人信服的視覺效果,其劇情內核仍是逢迎現代人精神愉悅感的言情劇和職場劇。儘管符合了當下對衝突離奇、節奏緊湊的劇情審美,但臺詞過於新潮、人物塑造扁平化、缺乏層次等硬傷,不免會降低此類古裝劇的口碑品質。這不僅是創作上缺乏匠心,也是機械的古今嫁接所帶來的必然結果。畢竟,在後宮裏尋找專一的愛情,在朝堂上渲染商場的爭鬥,可能本身就找錯了廟門。
當然,影視劇創作不是歷史研究,藝術創作加入虛構無可厚非。不過無論如何,乾隆年間出現了崑曲《貴妃醉酒》、宮女像對待偶像那樣追逐侍衛等情節,還是會貽笑大方,甚至帶來誤區。相比之下,《大明王朝1566》《康熙大帝》等歷史正劇,“大事不虛、小事不拘”,雖在局部史實上有所改造,但紮實的劇本、廟宇朝堂的家國情懷,塑造了眾口鑠金的口碑;周星馳的電影《唐伯虎點秋香》作為影迷心中的經典,無厘頭的情節讓觀眾與具體的明史産生“間離”,觀眾看到的是星爺,不是唐伯虎;而《紅樓夢》作為清代的“古裝文學”,虛化歷史背景,讓家族興衰與人性力量産生超越時代的價值。這啟示我們,古裝劇不妨架空歷史、塑造想像的“古代世界”;如果置於真實的歷史背景中,要麼尊重史實的框架、符合基本的史觀,要麼技巧高明,讓出格的改編不造成歷史的誤解。
有人説:看劇不過是為了娛樂,何必較真?但一部精品劇不僅能讓觀眾放鬆,更能引發思考。而在內容全是戲説、改編、架空的古裝劇裏,觀眾跟著主角一路過關斬將,全身心沉浸角色,投射出一個睥睨六宮的自己。但現代生活的邏輯是否能在古裝劇的脈絡中順暢無阻?這取決於藝術創作的真實與對人性的深入探討。退一步説,即便僅僅為了娛樂,形成固定的戲説、改編套路的古裝劇,一兩部倒還新鮮,一旦走向批量生産,甚至成為投資扎堆的現象時,古裝劇就少了值得咀嚼的後味了。
藝術性、娛樂性從來不是二選一的相悖命題。越是在資本逐鹿、IP林立的時期,觀眾越期待從編劇、製片到導演、演員都用心的精品好劇。在龐大的市場蛋糕面前,如果古裝劇創作能拿出做好美術細節的態度來打造故事情節,讓每一部戲劇本過硬、戲骨飆戲,相信除了皇室八卦,觀眾還能有更多別的選擇。
這正是:劇不古,情盡裝,注水改編哪家強?歷史不是小姑娘,打扮也要有品質。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思聊工作室·馬原)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