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補上兒童影視創作的短板
原標題:補上兒童影視創作的短板(藝海觀瀾)
現實世界是成人主導的,但在藝術家構造的兒童影視裏,應該為兒童保留屬於他們的天地
曾幾何時,吃完晚飯看電視少兒節目,節假日到電影院看電影,是歡樂童年的“標配”。近年來,兒童影視“缺位”引起普遍關注。所謂“缺位”既指兒童影視作為影視藝術的一個部類發展不夠充分,更是指兒童影視在滋潤兒童心靈、引導兒童成長中的作用發揮不夠充分。其表現是兒童影視作品數量不多,而且題材不新、缺乏想像力和童趣,優秀作品也不夠多。
從兒童影視創作生産本身來看,雖然國家已經出臺一系列促進政策,設立兒童電影資助基金和兒童電影獎項,還打造一批少兒電視頻道,但發揮撬動兒童影視創作的杠桿作用,依然有較大改進空間。彌補兒童影視的缺位,應抓住作品創作這個“牛鼻子”,在思想性和藝術性上下功夫。
一是廣種善心。任何文藝作品都承載著一定的價值觀。優秀的兒童影視作品傳遞崇高價值、表現美好情感,以藝術之光照亮下一代成長的道路。相反,暴力、低俗、腹黑等內容如果植入兒童影視,就會污染純凈的心靈。因此,推動兒童影視繁榮發展,首當其衝的是端正作品的“三觀”,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置於影視作品之中。當代少年兒童更傾向於形成和表達自己的意見而非順從權威。這就要求兒童影視作品少一些灌輸、多一點傾聽,做到道理故事化、故事人格化、人格形象化,把符合現代社會發展趨勢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潤物無聲地傳遞給孩子們,用藝術之手幫他們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引導他們學會更加平和、順暢、有效地與世界相處。
二是體悟童心。藝術創作要善於感知和反映同代人的精神世界,同理,兒童影視創作要深入少年兒童的精神世界,這個世界不在創作者的書齋裏,不在現成的“套路”裏,也不在已經成年的創作者對自己當年兒童生活的印象或回憶裏,而是在新世紀以來生動活潑的社會現實及其背後的社會變遷中。這就要求創作者感受當代中國家庭結構、人際關係等最切近的變化,深入“小人國”裏那個真實的世界,直面兒童“成長的煩惱”,回應兒童精神訴求。
三是獨具匠心。優秀的兒童影視作品,往往線索簡單而情節新奇,主題隱蔽而細節豐富,基調明快而輕鬆幽默。這也是少年兒童審美情趣和接受心理的內在要求。豐子愷曾指出,小孩子的生活是趣味本位的,切不可把兒童大人化。確實,現實世界是成人主導的,但在藝術家構造的兒童影視裏,應該為兒童保留屬於他們的天地,任他們的想像力暢快地翱翔,任他們的探索欲充分地迸發。這就要求創作者研究兒童藝術接受心理,探索掌握當代兒童審美特徵,發掘影視藝術的獨特魅力,在童趣化的世界中塑造經典影視形象。
兒童影視成功補位,還應創新形態。如今的少年兒童是網際網路原住民,對於他們來説,網際網路是接觸影視藝術最重要的平臺,更重要的是,從網際網路中獲得的生活體驗正在構成他們欣賞、接受和評判影視作品的重要參照。電影《頭號玩家》受到“00後”的追捧就是一個例子。可以想見,缺乏“網味兒”的影視作品可能越來越難吸引少兒觀眾。這裡所説的“網味兒”當然包括借助網路平臺開展影視作品的傳播和推送,但更強調增強兒童影視與網路文學、網路綜藝、網路遊戲等的互動,從網路文化體驗中提取題材和凝練趣味,弘揚具有前瞻性的、積極向上的新風貌,構築面向未來的新型兒童影視。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