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上海市政協:擬提請政府普查 研究保護“石庫門源頭”絞圈房價值

2018年08月29日 08:49: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上海8月28日電 (記者 許婧)提起上海本地老房子,大多數人都會想到石庫門。有研究者提出,石庫門是十九世紀中葉上海開埠後漸漸形成的,而至少有三四百年曆史的“絞圈房”是石庫門的源頭。28日,上海市政協部分委員赴上海市浦東新區周浦鎮、合慶鎮實地考察絞圈房保護工作並展開座談。

  當天,上海市政協常委、文史資料委員會主任馬建勳稱,上海市政協正在研究絞圈房的保護價值,計劃建議提請政府部門做一次普查。

  絞圈房,顧名思義,絞圈而建,左右對稱,它的居中大門是上海人熟悉的“墻門間”,左右依照財力和子孫多少各造一到三間正屋。寬敞的庭心又稱天井,面積約為“墻門間”的一倍,用於洗曬衣被,晾曬果蔬。庭心兩側各有小客堂一間,前後廂房兩間。穿過庭心則是大客堂,左右也各有三間正屋。這樣絞圈而建的房子,堅固紮實;這樣團團而居的生活,有利於互相守望,防盜防竊。

  史料顯示,上海市區和郊區都存在過“絞圈房”,它曾是代表性的上海民居。但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這樣的老房子由於種種原因,在快速的消失。

  位於上海浦東周浦鎮旗桿村的顧家老宅,是目前上海保留較為完好的絞圈房。老宅于1830年左右開建,歷時十幾年完工,共有28間,房屋佔地兩畝多。2017年,顧家老宅被上海浦東新區列為文物保護點,但是還有一些老宅卻未被納入保護範圍。

  一位顧姓老人説,祖上數代都居住于顧家老宅,目前老宅仍居住有顧家後人。上世紀30年代出生的這位老人記得,小時候周邊還有幾處類似的絞圈房,但上世紀八十年代起,為了蓋新房子,都拆了,很可惜。

  在日前舉辦的上海科技論壇暨上海市建築學會六十五週年系列學術講座上,有石庫門研究專家提出,石庫門是從最早的漢民居合院建築到江南傳統民居再到絞圈房演變而來的,保護石庫門,更要保護本土絞圈房。

  馬建勳表示,上海既要保護一些名人故居和有紀念意義的地方,也要重視對民居、老房子的保護,這或許是上海文化、江南文化的一種傳統基因,也是一種文脈。未來,希望保護較好的絞圈房能作為陳列館,用於傳播文化。(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