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新時代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改革開放40年文化體制改革成就綜述

2018年08月26日 15:28:00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北京8月26日電 題: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新時代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改革開放40年文化體制改革成就綜述

  新華社記者周瑋、白瀛、施雨岑

  展開波瀾壯闊的40年文化改革發展長卷——從計劃經濟條件下的傳統文化管理體制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現代文化治理體系,從單純依靠政府投入的文化事業到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從短缺的文化生産供給、零散的文化經營活動到繁榮活躍的現代文化産業和市場體系,從較為封閉單一的對外文化交流到以我為主、多層次、寬領域文化開放格局……伴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的偉大實踐,文化領域的改革發展,走過了極不平凡的歷程,取得了極不平凡的成就。

  進入新時代,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堅定文化自信、高揚改革旗幟、銳意進取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越走越寬廣,向著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穩步邁進。

  轉變職能創新機制,推進文化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福建漳州薌劇團復排《保嬰記》,製作舞美需要一大筆資金,是國家藝術基金的專項資助解了劇團的燃眉之急。運作近五年來,國家藝術基金共立項資助4013個項目,總額約33.4億元。

  改變以往財政投入直接“養人”模式,國家藝術基金“不問出身,只看項目”的資助標準調動了基層文藝創作積極性,可謂文化部門轉變職能、文化治理體系現代化創新的成功實踐。

  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確立,一路推動政府角色轉換和職能轉變。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化體制改革全面深化,國家文化治理能力和水準不斷提高。

  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國家新聞出版署、國家電影局統一揭牌,文化和旅遊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等新機構掛牌組建。完善國有文化資産管理體制,推動實現管人管事管資産管導向相統一。進一步深化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中央及省級改革任務基本完成。

  加強文化法治建設。推動出臺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電影産業促進法、網路安全法、公共圖書館法等重要法律。

  深化國有文化企事業單位改革。加快推進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法人治理結構,建立有文化特色的現代企業制度。全面加強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綜合考核評價指標體系建設,明確“社會效益指標考核權重應佔50%以上”。

  補短板提效能,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升百姓獲得感

  2018年8月5日,廣州圖書館入館人數為51774人次,創下國內城市公共圖書館單日入館人次的最高紀錄。這是新時代全民閱讀的一個生動注腳。

  40年間,我國公共文化設施和産品供給從相對緊缺邁入大繁榮大發展的新時代:博物館從340多家增加到4700多家,公共圖書館從1200多家增加到3100多家,文化館(站)從不到7000個增加到44000多個,藝術表演團體從3100多家增加到15700多家。目前,中央、省、市、縣、鄉、村六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確立。全國群眾文化機構每年開展活動近200萬次,服務群眾達5、6億人次。

  當前,以標準化、均等化、社會化、數字化為突出特點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步入發展快車道。

  以精準扶貧助推文化小康,七部委印發《“十三五”時期貧困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劃綱要》,並組織實施貧困地區百縣萬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示範工程等項目。

  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力度不斷加大,“網際網路+公共文化服務”新模式精準對接群眾文化需求,服務效能大大提升。如山東東營“數字文化廣場”、上海“文化嘉定雲”,激發了民眾參與公共文化的熱情,百姓文化獲得感顯著增強。

  文化産業提質增效,向國民經濟支柱性産業邁進

  先來看文化産業最新一份“成績單”:2017年全國文化及相關産業增加值35462億元,增長15.2%,佔GDP比重4.29%。文化産業保持兩位數增長速度,高於同期經濟增速。

  讓我們將時間的縱深拉長:1979年廣州東方賓館開設國內第一家音樂茶座,成為新中國文化市場興起標誌;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厘清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的關係,雙輪驅動的文化體制改革拉開序幕;進入新時代,文化産業穩步向國民經濟支柱性産業邁進——我國文化産業發展足跡描繪出一條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上升曲線。

  十八大以來,現代文化産業體系加快構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深化,一批文化企業和品牌做大做強,文化産業發展品質和效益不斷提升。

  近年來,我國著力培育和發展文化市場主體,加大骨幹文化企業培育力度,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進入文化産業,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産業格局。2018年第十屆全國“文化企業30強”主營收入、凈資産、凈利潤三項指標創歷史新高。

  産業結構佈局逐漸優化,新型文化業態不斷涌現。對接“網際網路+”戰略,改造提升傳統産業,加快發展移動多媒體、網路視聽、數字出版、動漫遊戲、3D和巨幕電影等新興産業,推動上網服務、遊戲遊藝等行業轉型升級。

  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生活,文化走出去邁出新步伐

  《我在故宮修文物》《中國詩詞大會》等熒屏熱播,獲年輕觀眾點讚;非遺帶動貧困地區就業,成為精準扶貧重要抓手。近年來,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生活的案例不勝枚舉。

  從1987年長城、故宮等成為我國首批入選的世界遺産,到如今以53處世界遺産位居世界前列;從2002年啟動“搶救和保護中國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産”工程,到2018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前後3700多項非遺宣傳展示活動全國同步展開,40年改革實踐走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傳統文化保護傳承之路。

  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推動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正煥發出新的時代風采。《復興文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百部經典》等編纂出版;推進文化典籍資源數字化,建設數字故宮、數字敦煌、數字絲綢之路……

  優秀傳統文化成為世界認識中國的窗口,同時,彰顯時代創新、體現人類共同價值追求的當代中國故事也引來八方喝彩:電視劇《媳婦的美好時代》在非洲觀眾中引發共鳴,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征服大批海外“粉絲”;感知中國、中國文化年(節)、歡樂春節、四海同春等對外文化交流品牌日益成熟;中國與157個國家簽署文化合作協定,建成35個海外中國文化中心。

  中國,正以更堅定的文化自信,在更廣闊的舞臺上演繹著新時代改革故事。

[責任編輯:尹賽楠]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